“茶奶奶”的创业传奇:从一片叶子到十二亿元——记“三秦楷模”张淑珍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婕妤 发布时间:2022-09-14 11:01

一个人要何等执着,才能将一项事业坚持60余载,在坚守中不断创新,造福一方。

“超,这两天天气变化快,棚里的温度要随时调节,不然苗子不好成活。”9月6日6时20分,还在睡梦中的商南县沁园春茶业公司负责人王超,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听筒里的声音,他再熟悉不过。一到换季,85岁的“奶奶”张淑珍就操心地打来电话,叮嘱他照顾好新培育的茶叶苗。

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张淑珍每每遇到茶叶新技术,就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兴奋。了解、学习、熟悉,关于茶叶的一切,她都不愿错过。就这样,她守着茶树,做了一辈子茶叶,不断刷新商南茶叶的“高度”。

1985年,在张淑珍的带领下,商南茶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可是,面对丰产的茶叶,群众又遇到了难题:供大于求,商洛茶叶严重滞销。

彼时,县上正将一些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张淑珍与茶叶站副站长刘保柱商量,响应国家号召,把36家茶场联合起来,成立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发茶叶销售的动力,为群众创造更大利益。

“你这是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

“没了铁饭碗,我们以后生活咋保障,不能干。”

……

一时间,周围的朋友都过来劝说张淑珍。很多茶叶站的同事也不能理解,站出来反对。

于是,张淑珍带着刘保柱,挨个上同事家劝说。光说不算,到了茶叶销售季节,张淑珍带头装袋、扛袋,把茶叶放到一辆辆架子车上,护送着走一段。张淑珍用自己的执着与倔强打动了同事。

之后,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担任经理。年近50岁的张淑珍,从技术员转型为商人。“哪怕自己少拿不拿,也要保证每名茶农和工人的利益。”这是她给公司立的规矩。

第一年收茶,36家茶场同时交茶,质量却参差不齐。

“你们的茶叶色泽不行,凭啥跟我们一个价。”

“你们茶叶形状不如我们的。”

看着吵得不可开交的场长们,张淑珍当即拍板:按品质分类分等级,根据不同等级来定价。

就这样,从没有经验,到积累经验再总结,张淑珍不断蹚出新路子。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张淑珍意识到,要想实现更高利润,还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技术出身的她又回到田间地头,移栽、管理,事无巨细。根据本地茶叶的特征,张淑珍带领工人研制出独到的炒茶技术,他们把用这种技术制成的茶取名“商南泉茗”。半烘半炒的技术使得茶叶品质更好。茶叶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价钱还比原来更高。

出于对新技术的痴迷,张淑珍每年都要去南方学习考察,看看能否给商南带回新理念。后来,联营公司又研制出“商南先茗”,在种植技术上实现机械化,进一步提高效率。

不到10年,公司在张淑珍的带领下,产值超过2000万元,茶叶产量翻了40倍。

2009年,当王超提出,沁园春公司想自己育苗,实现茶苗本地化,解决南方苗木进入商南运输周期长等问题时,张淑珍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此时已经72岁的她,一边兼顾联营公司的工作,一边关心苗木培育,经常到王超的苗圃进行指导。

正是因为张淑珍的执着坚守和一代代商南人的传承,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小小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目前,商南县共建茶园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12亿元,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为带动群众就业提供支撑。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茶姑娘”到“茶奶奶”……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子,用热血与青春、执着与坚韧,把一切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