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系统部署,为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牵牢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激发动力和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陕西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保持战略定力,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鼓励自主创新探索,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筑牢整体科技创新的根基。要以“揭榜挂帅”等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机制,在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让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
坚持“四个面向”,以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突破口。科技领域的改革,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耐心资本注入科技创新体系,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因地制宜,结合陕西高科技创新实际,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推进陕西氢能等未来产业创新链发展,打造创新增长极。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筑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构筑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增进凝聚系统性、整体性改革的共识。要加快推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各项措施。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好陕西高教科技优势,推动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为高科技创新研发贡献陕西科技力量。
扩大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绝不是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要通过科技交流和开放合作来实现。一方面,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立足陕西科创优势积极作为;另一方面,在国家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中,发挥陕西比较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交流务实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为开路先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度融合,为完善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陕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持续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结“三项改革”经验举措,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协同创新生态圈,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坚持把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作为陕西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只有以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承载、以平台为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强化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将最新科技成果和科创优势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在陕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引导推动我省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体系建设,面向产业需求共同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加快在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和效益。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驻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畅通教育科技人才间的良性循环,切实破解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拓宽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的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通过人才池、项目池、资金池的聚集效应及“三池”对接机制改革创新举措等,为提升秦创原总窗口科技创新作出更多有益尝试。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厚植改革创新文化底蕴,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文化有机结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把科研与科技创新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三秦大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要坚定科技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赋能、双向奔赴的自信与担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既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志气;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在陕科研人员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勇于突破,持续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