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工会主动走出“舒适圈”,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方法,聚焦全省创新驱动、法治保障、数字化转型等,用创新理念推动工会服务更精准高效、贴近职工需求。2024年,陕西50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营造人人创新浓厚氛围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职工是创新的主体。”4月11日,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军说。
“五小”活动是陕西工会的传统品牌活动,引领职工围绕生产经营中发现的难题,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年来,陕西工会在开展“五小”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作用,加大应用和孵化力度,使职工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和运用。2024年以来,陕西申报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项目1036项,申报数量居全国第10位。
“各级工会在‘五小’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出‘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可创新’的浓厚氛围。”王军说。
创新不仅需要职工的广泛参与,还需要机制来保障和推动。长庆油田公司工会的“七个一”机制正是这种系统化创新的生动体现。
“七个一”机制即每年年初开展一次立项申报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员工“五小”成果评审活动、每年评选20项公司级科技进步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公司级创新展会、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或者世界性的发明成果展、每季度开展一次创新大讲堂、每年推广一批创新成果。这一机制环环相扣,引导员工取得1055项创新成果,获得443项国家专利,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技术根基。
从“五小”活动的广泛覆盖到长庆油田公司的系统化推动,陕西工会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向新兴产业延伸。2024年,西安市总工会首次举办人工智能领域技能大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比拼,还是工会组织对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度介入,为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储备。
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法治化保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省总工会副主席王占军说。
1月1日起实施的《陕西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是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陕西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明确监督主体、规范监督程序、强化监督保障,将“一函两书”制度法定化,更好发挥工会在排查化解劳动领域风险隐患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针对劳动者诉求,省总工会每年联合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成员单位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推动全省企业普遍开展集体协商。西安市碑林区网约车行业联合工会通过集体协商明确的“每月司机端总流水(除去特殊时期免佣金流水部分)的4%,由平台作为奖励返给司机”等条款,为每位司机每月增加收入400元至500元。
2024年“要约行动”期间,全省432家新业态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4.3万余人。
“依法依规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发挥其在劳动关系领域保公平、稳预期、促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省总工会副主席高莉说。
2025年,各级工会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关心的最低劳动报酬标准、运输押金、保证金、平台派单规定等,以及技术工人最挂念的年薪制、技术入股、岗位分红等展开协商。
与此同时,陕西工会在维权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陇县总工会在苏州设立驻外农民工维权工作站,累计追回工伤赔偿金138.9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这种异地维权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异地维权难的问题,体现了工会服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此外,省总工会还依托数字化工会平台,实现了会员入会、法律维权等10余项服务的线上运行,不仅提高了维权服务的效率,还拓宽了职工表达诉求的渠道,使工会能够更及时、更精准地回应职工需求。
职工悦享“指尖上的温度”
在陕西工会的创新实践中,数字化转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职工群众的抓手。
省总工会把服务阵地“搬”到“云端”,让劳动者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打开陕西工会APP,就能看到各类服务的实时数据。这个由省总工会开发的平台,具备入会转会、法律援助、互助保障等20项功能,用户突破120万人。西安市总工会推出“陕西工会APP西安子站”,累计访问量近2亿人次,日均活跃用户达11万。“悦工友”小程序上线后,职工访问量达5000多万人次。
此外,省总工会开发了“求学圆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等小程序,投入普惠资金12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000余万元,开展活动近200项,惠及职工1000多万人次。
数字化转型还推动了工会服务模式的创新。例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开发的手机APP,具备年节福利、线上活动等功能,为8.9万余名会员提供了便捷服务。长庆油田公司工会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员工创新成果,累计取得443项国家专利,获得368项省部级奖励。这种创新成果的转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