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解读 | 推进区校深度融合 构筑协同创新共同体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0 10:08

近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就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出台《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着力推动杨凌示范区在示范引领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创新局,为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能。为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实施意见》,杨凌融媒体中心邀请相关专家对《实施意见》进行权威解读。

推进区校深度融合  构筑协同创新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国务院《批复》为遵循、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为指导,作为国家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唯一农业自贸试验片区杨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用农业科技创新音符唱响现代农业发展“合奏曲”?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农科城”,杨凌如何发挥科技协同创新作用,以科教资源优势与创新基因站上求新求变的潮头?

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区校融合深入发展,科技底蕴、教育底蕴、人才底蕴、集中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品质品味。于杨凌示范区而言,推进区校融合发展,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融入杨凌示范区建设与发展,健全“融合发展、利益共享、区校一体”体制机制,推动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创新创业等方面协同发展。

杨凌示范区的发展要发挥西农大的核心支撑作用,这是基本经验,也是基本路径。如今,示范区与西农大携手,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探索大学+示范区+资本等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科教资源集聚,为杨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动力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征兵在谈及区校融合的重要性时表示,在推动杨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示范区与西农大需要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卓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的推广需要通过杨凌辐射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杨凌示范区作为“枢纽”,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为依托,“杨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西农大吸引人才的力度才能加强。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更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吸引人才的力度也会加强,“双一流”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因此,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在推进区校融合发展上,近年来杨凌做了大量有益探索。2018年以来,示范区在土地审批、交通运输、校园治安、医疗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保障服务措施,打通政产学研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空前活跃,尤其是农业科技大市场的启动,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转化率。

为进一步推进杨凌示范区与西农大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今年8月份,杨凌示范区印发《关于区校融合发展的意见》,通过推动区校协同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空间深度融合、服务保障提升水平、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六方面二十五项工作,力争实现区校融合深入发展。

一座“连心桥”在区校之间架起,区校融合发展,彼此相得益彰成为杨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杨凌示范区要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深度融合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促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王征兵认为,杨凌和西农大必须在更大格局下找准自身定位,利用各自现有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融合共同体,或许才是长久且关键的决策。

利用杨凌资源禀赋深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杨凌示范区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成为追赶超越的竞逐焦点。随着国务院《批复》的不断深入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鲜明指导,杨凌示范区将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昂首奋进。

与高校院所共建的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协同创新平台,是杨凌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脚。省农林科学院作为典型代表,不仅承担搭建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舞台,还肩负打造科技成果推广的“加速器”。

对此,王征兵认为,推动省农林科学院实体化运作,其中的核心在于“实体化”,《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将省农林科学院纳入省直事业单位序列,并给予相应的编制支持和经费支持,着力打造其为全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新平台。“这不仅表明了省农林科学院的身份从虚到实的质变跳跃,更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事业的坚定决心。”王征兵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杨凌示范区以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平台为抓手,积极调动政府、院校、企业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协同合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原始创新成果顺利转化。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施意见》给出的答案是:支持建设生物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土壤环境污染修复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旱区农业国家实验室”,支持杨凌强化原始创新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推动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杨凌设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必须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王征兵认为,杨凌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要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通过探索建立多种协同机制,以资金、服务等多种方式为主导,增强政府单位、科研人员、农民等之间的粘合力,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动力,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相继建成,到如今省农林科学院的实体化运行;从西农979小麦品种,到瑞阳瑞雪苹果示范推广的全面铺开……杨凌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崛起的独特路径。

唯有突出科创驱动,才能协同增强科技引领优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外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十分重视,但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较少,杨凌要紧抓这一机遇,进一步发挥好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将原始创新型科研技术成果推广辐射到全国各地,真正成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引领者。

打造科创新坐标打通政产学研用协作通道

渭河水北岸、农科城中心,杨凌正高标准建设“科创中心”,高站位打造“创新版图上的新坐标”。

这座汇集涉农高端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科技企业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拉开了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展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窗口,未来将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研究开发、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环形链功能,打造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真正实现以高能级的平台引领高水平的创新,以高水平的创新驱动高质量的发展。当前,杨凌正在全力以赴、精诚协作、有序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以此回应示范区上下的满心期待。

从科研的制高点到经济的动力源,这是科创中心发展的重要内涵。“科创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生动体现,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王征兵表示,科创中心要以资源整合、要素联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用活区内资源和引进区外资源的关系,以科技创新驱动杨凌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成为发挥杨凌科创中心功能的重要举措。以建设杨凌科创中心为契机,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未来杨凌示范区将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促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通过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杨凌示范区“创新之花”陆续结出“产业之果”,转变成强大的科技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张宝通认为,科创优势是杨凌的底气,杨凌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把杨凌打造成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农科型中心城市和创新型的农科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凌示范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国务院《批复》为发展坐标,落实落细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做好产业创新大文章,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活力,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为全省加快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