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文明实践润心田 百姓满满获得感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唐生辉 发布时间:2021-02-18 09:18

“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要勤通风勤洗手……”近日,杨陵区大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共战疫情”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疫情防控常识。

春节前,揉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开展义写春联活动,拿到一副副喜庆的春联,群众笑得乐开了花。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提出,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19年初,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的有力支持下,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杨陵区被正式纳入陕西省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区)。同年10月,杨陵区又被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就建在哪里;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2019年以来,杨陵区紧抓全省、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机遇,立足实际、创新方式,从乡村学堂“小切口”入手,全面落实乡村德治“大主题”,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逐渐打通了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杨陵区共建成投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5个、实践站(乡村学堂)78个,实践所(站)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场次,惠及群众13万余人次。

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新建、不搞排场,各种宣传政策落得实,而且把群众动员得很好,群众满意度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019年11月,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培训会在杨凌举行,参会代表参观学习完杨陵区崔西沟村、梁氏窑社区、王上村等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有阵地才有根基,有活动才有活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中,杨陵区建立了区实践中心—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实行“一把手”工程,分别由区委书记、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书记亲自挂帅,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杨陵区紧扣重点,坚持全域建设,按照“示范站、重点站、一般站”三级标准,对全区各镇(街道)及村(社区)实施分级管理、梯度推进,形成30%培示范、50%培重点、20%促转化的橄榄形结构,并按照“六有”标准(有统一标识标牌、有活动场地、有平台、有制度、有活动安排、有志愿队伍),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建设。

目前,杨陵区实现了乡村学堂全覆盖,夯实了开展活动的基础和场所,建起了包含高校专家、道德模范等在内的328人师资库,注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3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30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420多个,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基地30个,制定了涵盖18类内容的志愿服务菜单,开展新思想入民心、新科技下农村、新文化进万家等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次,真正做到了把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有机结合。

乡村学堂奏响文明实践交响曲

“新时代里,在党的惠民政策引领下,我们生活得更加有劲头了,我将学用结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志愿者每周都来村里看望我们孤寡老人,讲讲最近国家发生的大事,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我感到生活变得充实了,每周都盼望着志愿者能早点来。”2020年9月15日,在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的乡村学堂里,近200名村民围坐一起,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说着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身边发生的好事、乐事,喜悦的心情洋溢在脸上,一派和谐祥和的景象。

“像这样喝着‘大碗茶’,依托乡村学堂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已成为基层党组织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说。

在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杨陵区着眼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发挥乡村学堂阵地优势,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以“大碗茶”等特色活动为载体,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乡村入农户,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形成杨陵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色品牌。

——规范指导“建起来”。坚持“不新建、不重建”的原则,最大化整合利用现有阵地及资源,按照“三有”标准(即:有可供培训使用的场地,有课桌椅、电脑、投影仪等必需的教学设备,有1-2名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和“五个上墙”(组织机构上墙、人员职责上墙、教学流程上墙、积分榜上墙、规章制度上墙)要求,推进学堂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精准掌握城乡居民需求,建立了政策理论、主流价值、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科普服务、健康卫生、休闲娱乐、就业服务8大类课程菜单和328人的师资队伍库。

——1+N模式“用起来”。以“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为主线,创新推行“1+N”课堂模式,在开讲前通过“唱一首红歌、诵一段经典、听一段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按照“一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及提前预告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450余场次。

——农城优势“做起来”。充分发挥“杨凌农科特色”,整合全区农业科技培训基地资源,设立“田间课堂”教学点,坚持以乡村学堂为纽带,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搭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师资库专家和“田园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两大群体,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业科技培训开到田间地头。同时,设计开发学堂管理系统,提供信息发布、课程调研测评、网上选课等功能,建立“一站式”线上学习服务平台。

——发挥特色“活起来”。依托乡村学堂,举办“大碗茶”等特色活动,开展“讲农耕故事、取致富农经”“听传奇故事、赏威风锣鼓”“农城故事会”等为主题的道德文化讲坛活动,让群众在农闲之时了解感受杨陵厚重的农耕历史文化,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让党的新思想、新理论进入百姓家庭、融入百姓生活。

强化思想引领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建设文明乡风促振兴、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凝聚起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通过“三级宣教平台”学习新思想。建立区理论学习室、镇(街道)理论讲习所、村(社区)乡村学堂“三级”大宣教格局,以“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为主线,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实现党的政策理论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常学、常新、常用。

通过“三声一屏、四级群”传播新思想。充分发挥“三声一屏”(55个“村村通”大喇叭、142个社区移动音箱、流动宣传车及LED屏)及“四级”联动宣传体系等载体,运用接地气、有温度、易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电子海报、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送、传播、传唱新思想,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志愿服务队宣讲新思想。重点从党员、高校师生、乡贤人士、“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科技能人、群众活动带头人等群体中招募志愿者,建立起“1个总队、5个大队、78个小队、18个特色支队”的专(兼)职志愿服务队伍,面向农村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通俗化宣传宣讲活动,让群众真正从志愿服务活动中有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杨陵区各级单位积极组建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系统行业统筹开展宣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宣讲、研讨等形式,先后开展了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为主题的学习宣讲活动540余场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服务群众零距离 贴心服务进万家

1月20日,康乐西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百佳福养老中心开展“一碗腊八粥,倾情暖人心”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为江南印象小区的老人送上热腾腾的腊八粥,受到老人们的赞扬。

1月24日,大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配合城管中队、交警,对寨东村寨子市场集会进行劝导检查,指挥和疏导过往车辆,同时,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彩页,向过往车辆及行人做好疫情防控宣传解释工作。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延伸到哪里。为了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杨陵区专门建立了菜单式服务机制,研究制定涵盖18类内容的志愿服务菜单,推行群众点单、乡村学堂接单、志愿者服务买单、群众评单模式,提高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工作,结合重要节点,杨陵区大力开展“农技培训助春耕”“战疫情聚合力”“文明交通”“猕猴桃种植及电子商务线上销售”“月嫂”技能提升等文明实践活动近千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贴心服务进万家。

2020年,杨陵区志愿服务工作大放异彩。曙光应急救援协会、杨陵区疫情防控宣传志愿服务队、孙兰、张高雄被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表彰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侯刚、李燕、徐芳玲三人获2020年陕西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被聘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送戏下乡”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同时,五泉镇帅家村和揉谷镇新集村两个村喜获2020年“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添硕果。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聚力、深推实抓,努力把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和夯实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杨凌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杨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