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区校融合“同心圆”——三论学习贯彻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杨凌因改革而立,因改革而兴。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杨凌示范区与驻区科教研单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2月24日召开的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全力保障驻区科教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这是破题之举,也是期许希望,更是杨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
一直以来,区校融合是杨凌农科城最显著的特色。两者之间互为作用、缺一不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然而,经过多年发展,科技管理机制不科学、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已然成为杨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改革攻坚难啃的“硬骨头”,既躲不开也绕不过,除了改革别无选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区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画好区校融合“同心圆”,不断迸发科技协同创新新活力。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一边是全国首个农高区、唯一的农业自贸片区,一边是国内知名的农林类高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破解融合两张皮难题,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是治策之本。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科技管理方式,把科技管理职能重点向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和监管服务转变。要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支持“两所大学”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改革创新,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富起来。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统筹全区科技资源,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加大对两所大学和驻区科研单位的政策支持力度,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的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让更多的科研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大胆改革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相融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有效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创新成果评价机制。长期以来,以论文为导向成为科研考评机制的一大痼疾,鼓励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不够,导致科研与实践“两张皮”。要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作为重要评价标尺,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要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评价活动,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强化科技界联合惩戒机制,以“零容忍”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切实净化学术环境。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上下同心、同频共振,坚决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共同谋划和推动改革,全力保障驻区科教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共同画好区校融合“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