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用科技力量填满中国粮仓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晓艳 发布时间:2021-06-15 21:17

夏收时节,在中国农科城杨凌,一场开在麦田里的“快乐大本营”——第六届小麦文化节成功举办。

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预示着今年的丰收。现场,专家推介小麦新品种、孩童体验传统收麦方式、举办小麦产业发展论坛、麦田音乐会、面食文化展演、麦田电影……后稷故里以其独有的方式,研习农耕文化,传承农耕精神。

微信图片_20210615211815.jpg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端稳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首个国家级农高区、唯一农业特色自贸区杨凌,胸怀社稷、情系“三农”,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育良种、推良技、守良田,用科技力量填满大国粮仓。

科技兴农 良种要先行

科技兴农,从一粒麦子开始。

6月11日上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研究员小麦新品种新闻发布会在豆村农场举行。会上,发布了赵瑜团队历经20多年精心培育、通过202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武农981”“武农988”两个小麦新品种。这两个品种是赵瑜团队育成的大穗大粒优质高产新优品系,也是继袁隆平教授“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之后,全国第二例按照“特殊类型”品种在黄淮麦区进行区域生产试验的品种。

微信图片_20210615211857.jpg

本次通过农业农村部2021年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我省共有7个。其中,杨凌占据6席,分别是“西农733”“西农235”“西农629”“荣华116”“武农988”“武农981”。

6月2日,正值晌午,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位于官村的西农大小麦试验站,小麦育种专家、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小麦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吉万全和团队的五位成员,正在为小麦测产做准备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615211930.jpg

眼前的吉万全,看上去是位地道的农民,手里拿着麦穗,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试验田里,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麦穗不负众望,表现不俗。

从事小麦育种就像选拔赛,每年要从十多万个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吉万全和养孩子一样,从苗期开始,每个生长周期,他们都泡在地里,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数据分析,再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一个品种从选育培养,到审定,再到上市,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

不止吉万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种业翻身仗中,杨凌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从“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赵洪璋院士,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振声院士,再到王辉、赵瑜、吉万全……一代代育种家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科教兴农之责,培育出一朵朵科技之花,建国以来,黄淮海区域小麦品种六次更新换代,四次由杨凌主导。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成立了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投资20亿元建设的种子产业园,现已入驻种业及其相关企业87家,其中省级育繁推种业企业14家;杨凌种子年交易总额约8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先正达、良科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落户杨凌。不仅如此,杨凌还在哈萨克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农业科技合作园区,“禾下乘凉”的中国梦已变成世界梦。

好马配好鞍 良种更要良法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世界。
“明后天就有雨了,天气预报说咱这儿降雨量预计能有20毫米。今天可以暂停一下灌溉了。”顶着颗颗晶莹的露珠,一大早,张睿就带着他的随身“装备”,来到杨凌曹新庄试验农场,“侦察”小麦长势、病害和土壤墒情等情况。

张睿是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每到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他都在田间地头,顶风冒雨跟踪苗情变化,脚踏热浪指导生产,回答农民电话微信中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615212021.jpg

农谚有云:良种良法要配套,配套才能产量高。好种没好法,结果也白搭。

在杨凌,这些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绕不开像张睿这样的科研力量。

成立20多年来,杨凌不忘肩负的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充分发挥西农大等区内农科教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近7000名农业科教人员几十年如一日,把一项项贴有“杨凌标签”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送去了甘霖雨露,仅2020年实现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231亿元;发展示范区级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5家,培训认定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10人;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杨凌的农业科技已花开大江南北。

守好用好“饭碗田”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小麦种在标准农田里,心里那叫一个踏实。”站在田埂边,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 “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地”石碑,陕西铜川种粮大户舒新学感慨,焕发活力的土地就是不一样,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舒新学的身后,一片片麦田整齐划一,沃野上“绿浪”翻腾。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

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下,如何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利用好18亿亩耕地,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对于只有135平方公里的杨凌来说,这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创新而为,杨凌全面打响了中国耕地“保卫战”,再次表明了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的杨凌努力和决心:于今年4月9日,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再建“加速器”,成立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将通过理论、技术、标准、产品等推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技术创新和工程化研究,提出改善耕地土壤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田整治建设的质量标准体系,立足陕西、服务全国,提供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方案,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随着种业自主创新的持续加快,以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奋进中的种业硅谷—杨凌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一条具有杨凌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正朝着未来清晰铺展,坚信用杨凌科技力量填充的中国粮仓,必将年丰岁稔,穰穰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