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关中平原,大地金黄,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而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一辆辆农用机械穿梭在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正在繁忙地播种,两幅截然不同的农耕画卷在中哈两国徐徐展开。
此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张正茂教授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指导学生开展小麦科研试验材料收获作业,一边通过微信指导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农作物耕种。
“哈萨克斯坦的气候跟我们关中地区不同,那边一般是5月15日到5月底进行小麦播种,8月底9月初收获。”对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小麦播种时节,张正茂了如指掌。
近年来,张正茂仿若“候鸟”一般,往返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与中国杨凌之间20余次,凭借对农业的执着,他把中国的优质小麦品种种到国外,促进了中国与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乃至欧洲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杨凌“农科使者”。
“围绕着国家战略,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张正茂的一项担当和使命。前不久,由爱菊集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哈萨克斯坦州国立大学共同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开启了2021年粮油作物播种工作。受疫情影响,张正茂虽然不能现场指导,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筛选小麦种质材料、“屏对屏”提供试验方案、通过“云端”指导种植技术……张正茂不知停歇、乐此不疲。
2017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爱菊集团签订合作共建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协议。作为第一批承担示范园建设任务的专家之一,张正茂组织中国专家、外国专家在示范园筛选出优良品种,组装配套相应栽培技术,做出样板,通过科技培训传授给农场主和农民,爱菊集团则组织大面积种植生产,实行订单收购,真正让小麦“买得到、运得回”。
“我们把优秀的科学技术和品种输出到上合组织成员国,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同时也增加我国粮食进口,共同打造国际粮仓。”张正茂目光坚定,娓娓道来。
与张正茂教授一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则以另外一种方式为上合农业基地建设辛劳奔波着。
沿杨凌大道南下,过高铁站后1公里,往西有一条城南路,顺着这条宽阔的大路西行2公里,就可看到路南的一大片设施大棚,这里正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实训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目前,整个园区共展示了10余种不同类型、不同科技水平的设施温室,集成了10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种先进技术都融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称得上是农业产业的“最强大脑”,世界农业的“科技之窗”。
而在这些先进技术的背后,饱含着邹志荣教授的辛勤付出。奔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在园区筹建过程中,邹志荣和西农大设施农业团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点。
“第一个创新点就是农业信息感知。我们在示范园里布置了1400套传感器,对空气、土壤、水分等进行全方位监测,能够实行温室自动化管理。第二点创新点就是研发现代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我们的日光温室有相变蓄热、卵石后墙的、模块化装配式的、光电驱动主动采光储能等7种类型,高效节能;我们的大棚跨度达到18至24米,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与管理。第三个创新点就是利用清洁能源。我们用地热增温,用河源热泵降温,可降低能源成本30%。”
每逢接待团队参观,身兼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总规划设计师的邹志荣,总是很自豪地讲述着示范园里的智慧亮点。
如今,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每天都要接待八方宾客,其不乏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参观者。“参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学员进行实训学习,编制适应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让示范园更好服务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学习需求,真正把杨凌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出去,让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言语中,邹志荣对未来充满信心。
张正茂、邹志荣的故事,只是杨凌众多“农科使者”参与上合农业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粒粒裹挟“杨凌基因”的良种播撒在上合沿线,一项项烙有“杨凌印记”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传播到上合之畔,一批批带有“杨凌标识”的海外试验示范基地落地见效破土而出……
奋斗不息,脚步不止。杨凌与上合的故事还在续写。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杨凌“农科使者”搭乘“上合”这趟列车,牢记嘱托、不懈求索,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建共享丰收的粮仓,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