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势转能!秦创原农业板块今年这样干!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18 16:00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由“势”向“能”加快迈进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结合秦创原农业板块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2023年工作要点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2023年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打造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5个以上,培育集聚高层次人才600人,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20个;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培育行业性中试基地或孵化载体1家,新增孵化企业50家以上、毕业1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6家以上;培育专门从事创业指导、技术转移的人才队伍30人以上,推动高校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3.12亿元,推广技术100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益300亿元以上;开展农业双多边重大交流活动10场次、开展各类培训20期以上,自主创新和成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工作任务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筑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1.加强区校协同创新。落实省政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区校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工作力度。加快未来农业研究院、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建设。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实施粮食、旱作节水、苹果、奶山羊、肉牛(羊)、生猪、猕猴桃、蔬菜、茶叶、木耳、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类标志性成果。

2.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资金、项目、人员等要素保障,在运行机制、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灵活高效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6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水平,促进研究与产业化同步推进,引进孵化一批好项目、好企业,推动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

3.培育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全面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畜禽育种共性技术平台、旱区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P3)等建设,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5个以上,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农业科技产业高地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通过单列推广职称序列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科教资源配置机制更加优化、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全年培育专门从事技术转移及创业指导的人才队伍30人以上,推动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定期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高水平举办杨凌小麦、玉米、油菜等品种观摩活动。依托农高会平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12亿元。

5.加快科技企业培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6家以上。支持企业强信心、稳生产、扩市场,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稳增长,净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培育上市企业不少于1家。

6.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深入开展“央企进杨凌”对接活动,推动省属企业入区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启动杨凌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支持涉农龙头企业总部入区发展并建设研发中心。加快推进登海、良科等种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引正大、大北农、隆平生物等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瞄准“高精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全年举办主题推介和投资促进活动100场、招引“链主”项目不少于12个。

(三)围绕服务农业发展使命,打造科技示范引领样板

7.构建示范推广新机制。持续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三秦行”,积极落实与各地市《深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共建秦创原农业板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高效统筹政府、大学、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巩固提升六种示范推广模式,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取成立国家(杨凌)农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组建国家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全面深化与重点涉农企业战略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整合资源要素,统筹联合农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塑造“杨凌农科”全产业链推广服务品牌。

8.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和农业科技培训,与省内各市联建10个新型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实施一批品种研发、标准化生产、深加工等产业链示范项目,打造区域科技示范推广新标杆。持续优化示范推广基地布局,重点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粮油主产区布局建设综合创新型、集成应用型、服务带动型、特色示范型、海外园区型等5种类型示范推广基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3支队伍,构建覆盖杨凌区内、区外省内、省外国内、海外4个区域板块的“53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进杨凌良种及种植模式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在区内、省内、省外、境外建设18万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成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突破300亿元,为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模式、机制和路径创新,全面提升示范区核心示范、带动旱区的辐射能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9.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聚焦履行国家使命,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柔性引才,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实施好“后稷人才工程”“青年育种专家培育支持计划”等,引导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入区企业聘用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全年培育集聚高层次人才600人。

10.加快建设“三支队伍”。优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工作机制,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新增科技经纪人15人以上,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依托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导师等“新双创”人才培育力度,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

(五)健全服务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1.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打通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科研人员的通道,鼓励大学生在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创业。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创业培训等活动,采取“以演代评”方式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30场次以上。

12.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服务体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建立动态评价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培育行业性中试基地或孵化载体1家,新增孵化企业50家以上、毕业10家以上。

13.加大科技金融支撑。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支持杨凌农科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推行“科创贷”,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立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1亿元,拓宽融资渠道。常态化组织开展“金融半月谈”等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多渠道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做好上市企业服务工作,促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14.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着力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入高水平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交流、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定期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及相关国家、地区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全年开展农业双多边重大交流活动10场次、开展各类培训20期以上。深入推进自贸片区和综保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贸片区和综保区承载能力,持续加大制度创新和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探索省级以上创新案例2项。

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项目支持、后补助等多元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创新投入。争取省级各相关厅局加大对秦创原农业板块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

(二)抓好落实考核。各有关部门对照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各自承担任务的具体工作安排,提出落实措施,按季度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强化时间节点,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此项工作纳入部门专项考核内容,秦创原农业板块专班办公室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秦创原农业板块工作经验模式、成效特色的总结凝炼。大力宣传创新政策、创新成果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提升秦创原农业板块的影响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