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张树娟 王慧贤 发布时间:2023-10-09 09:5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标志着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走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道路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让人才成就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驱动,人才领航。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活力,需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陕西省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扶持,截至2022年11月,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4家,并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培育省级以上(含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陕西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但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尤其是在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制约发展的门槛和限制,比如高端人才引进平台和渠道较为匮乏,人才对口引流和定向培训不足,人力成本较高,人才流失严重等,亟须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相对于普通的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对人才资源的质量要求和依赖度都更高。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在国家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环境下,加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广纳贤才,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知名度上相对较低,因此更需要抓住一切机遇,广泛吸纳人才。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专精特新称号,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宽招聘渠道,积极对接灵活用工平台,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营造积极创新创造的氛围。在人才招聘方面,可通过招聘流程外包、高端人才寻访、人才测评、背景调查等服务为企业招智引才。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完善校企科技人员“双聘”机制,与高校院所联合设立产业学院,支持产学研合作以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惠共赢。

任人唯贤,为企业实际需求铺路搭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重视人才管理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方向。首先,企业要“因材施教”,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引导,使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完善员工培训与发展体系,支持员工不断提升能力。其次,要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估理念,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为优秀人才营造潜心工作的良好环境。第三,企业在任用人才时应不受外部条件限制,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任用风气以及以头衔定能力的人才任用倾向。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重视以“才”用人,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

留住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健全企业人才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减少高精尖人才的流失。首先,明确企业奖励制度,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的平台,构建能够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其次,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适配度高的弹性薪酬体系,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薪酬制度。此外,企业还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自身经营理念及使命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与归属感,进一步留住优秀人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强基固链”的主力军,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着力解决人才招引中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等问题短板,在政府、高校等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助力人才、企业与产业良性循环,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