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业科研人员,20多年来,几乎每个春节都坚守在育种试验田和实验室里。他的幸福就是扶好中国老百姓的“油罐子”。今天,一起跟着我们的记者去体验一下杨凌油菜育种基地里的科技春天。
正月初五,早晨8点,顶着零下5度的寒风,董育红驱车6分钟从家里赶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走进育种加代温室,穿梭在炫目的“花海”,伴随着醉人的花香,开始了去雄、授粉的作业。
董育红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育种研究室主任,近10年来,每年春节他都坚守在育种一线。
“每年春节刚好就是油菜的开花时期,是油菜育种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家基本上每年都这样坚守。”董育红说。
这段时间,董育红的团队要完成近10万个花序的授粉作业。通过温室加代等育种手段的改进和使用,近5年时间他们团队就育成了23个油菜新品种,成功转让的就有13个,油菜产量和出油率都大幅提升,其中“秦优1618”亩产达313公斤,创了黄淮区机收实产的最高纪录,新增经济效益约12亿元。
“我们这就相当于一年当两年用,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速度。如果不加代,不采取这么多措施,肯定取不到这么多成绩,也育不出这么多品种。”董育红说。
一个上午下来,董育红做了100多个花序的授粉套袋,同时整理记录相关数据,累得腰酸背痛,整个人就像散了架,而且还要承受花粉过敏的职业病,好在他早就习以为常了。回到家里,老母亲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让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
餐桌上,董育红还是忘不了他的油菜育种,他告诉记者,今天自己吃的这个油泼面用的油就是他们自己育成的双低优质油菜籽榨成的菜籽油,不仅吃起来香,营养价值还和橄榄油很接近。
据了解,“双低”油菜是指低芥酸,低硫苷,被称为"最健康的油",是董育红他们育种的目标和方向。下午,他就要在实验室和他的同事对上午采取的样本进行标记检测,通过基因编辑、小孢子培养等手段,进行种植资源的创新,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双低”油菜新品种。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博士张彦峰说:“小孢子技术就是我们在油菜上用了一个现代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我们原来的杂交育种过程,创造一个材料需要五年的时间,而这个仅需要半年时间,为我们育种节约了四到五年的时间。”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当记者问到春节不休假、“两点一线”连轴转,究竟图个啥?董育红说,入了育种这一行,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油菜新品种,让老百姓的“油罐子”里装满香喷喷的菜籽油,就是他们最期盼、最幸福的事儿。
“下一步,我们要力争让陕西关中油菜的产量水平,从240公斤左右能提高到280公斤,含油量能从43%左右提高到48%,为我们省和我们国家的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新的一年,董育红又给自己和育种事业立下了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