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翁瑞 发布时间:2022-02-16 09:06

杨凌示范区2022年工作会议立足“国家队”定位,紧盯“三区三高地”和“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了“1155”发展思路,为示范区在更高层次履行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连日来,示范区各级各部门聚焦破难题、开新局,集中精力开展思想碰撞、理念交流和实践展示,凝心聚力、快马加鞭、大干快干,以奔跑姿态继续奔跑,以奋斗激情接续奋斗,奋力谱写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局局长马江涛:2022年示范区农业局主要抓好农业农村五项重点工作,即聚焦一个重点(种业),夯实一项基础(开展全域特色产业示范创建),打造一个亮点(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实训基地),突破一个难点(农村改革),实现一个引领(乡村振兴)。

聚焦一个重点,全力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以建设中国(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围绕把杨凌建设成为国家种业研发中心、种业贸易和交易中心、种业企业总部经济中心三个定位,系统谋划,建立并完善政府、科研、市场协同推进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建设种业创新中心。继续开展种源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抓好“一平台、一联盟、一中心、两基地”(种业共享实验室平台、种业创新联盟、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国家级种业科研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和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落地工作,推动小麦品种西农511进入国家十大主栽品种行列。二是开展企业扶优工程。按照“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的思路,制定并实施种业和食用菌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秦丰种业成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招引国际种业20强、国内种业10强及优势特色种业企业在杨凌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先正达育种中心项目二期建设,全力推动登海种业、隆平生物、九圣禾等项目落地;启动秦丰种业农作物良种繁育加工仓储基地项目建设;实施“445”计划,即在区内建设4万亩、省内4万亩、省外5万亩种业展示繁育基地;加快推进省级种子产业园建设。四开展示交流活动。继续办好品种观摩会,依托农高会办好国际种业展及创新论坛,不断提升杨凌种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夯实产业基础,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样板。按照全域规划,全域示范,开展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集成示范,结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通过2年,在区内形成1123农业产业布局。即1万亩农作物繁育示范版块、1万亩特色经济林果示范板块,2万亩特色蔬菜示范板块,(1万亩特色蔬菜制种示范板块、1万亩现代设施蔬菜示范板块),3个现代化养殖展示版块。探索建立“政府主推、市场主导、科技主力、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化区校融合,充分发挥和利用驻区院校科技力量,建立部门和院校包抓制度,形成政策扶持体系,按照一产业一团队模式,建立科研单位技术专家团队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陕西省粮农集团、陕果集团、金棚种业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个亮点,建设国际农业培训基地。围绕上合基地建设,一是出台上合农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对已认定的实训基地开展全面评估,按照评价体系进行规范提升,加强管理,引导其更好的发挥作用。继续在省内外和上合国家筛选建设一批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合作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强化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持续拓展现代农业援外培训计划项目,在疫情影响下,开发线上培训课程,拓宽培训渠道,深化国际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交流。三是积极向省厅和农业农村部汇报对接,争取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文化展示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亚洲合作资金涉农项目上予以支持。

突破一个难点,打造农业农村改革样板。一是扎实开展农业农村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力争形成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持续深化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重点支持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同时完成消除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任务。二是指导杨陵区抓好国家乡村治理示范区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做大做强杨凌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加强乡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与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联系,拓宽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渠道,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

实现一个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按照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区工程创建方案,指导杨陵区揉谷镇和王上、新集等10个村开展示范县、镇、村创建活动。二是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立花园乡村长效管理奖励机制,持续抓好“厕所革命”后期管护示范县创建,探索建立粪污处理、环境清洁等监管运营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三是构建全域绿色发展体系,探索农业农村“双碳”背景下发展新路径,选取一批有基础的村,先行建设绿色村庄。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农产品全域绿色认证,指导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探索建立绿色村庄建设技术体系,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