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 正青春 |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助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15 09:53

杨凌示范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杨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示范区上下认真贯彻中省各项改革决策部署,紧盯“三区三高地”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积极承接国家和省级试点任务,自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民有所盼、我有所应”的小切口改革,一批有特色、有力度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部分改革成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01

建立健全“五位一体”改革工作体系

构建全链条式改革推进管理机制

在示范区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工委深改委”)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建立健全高位谋划、试点先行、狠抓落实、强化督导、评估问效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全链条式推进示范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见效。

高位谋划,精心部署深化改革工作。示范区党工委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高区、自贸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体制机制优势,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高位谋划示范区全年改革工作要点,精心安排部署改革考核目标任务台账、夯实改革牵头部门责任、确定改革成果形式,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示范区在各改革领域实现突破做好顶层设计。

试点先行,开展特色系统集成改革。始终把抓试点作为推进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杨凌示范区以科技引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改革试点方案》提请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在杨凌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另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示范区积极承担中省改革试点17项,其中,国家级试点11项,省级试点6项,并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自主试点。以改革试点作为突破口,带动全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狠抓落实,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助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包抓重点改革任务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定期研究部署改革工作,班子成员领衔包抓改革事项,专项小组和牵头部门合力推动改革攻坚的良好局面。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深改会,研究部署各项改革任务,加强对各改革专项小组的协调力度,及时研究谋划和推动落实有关重点改革事项。党工委深改委主要领导通过党工委委员会议等听取重点领域改革进展情况汇报,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督察督办,推进改革任务有效落地。系统制定改革督察年度计划,定期对各专项小组负责领域的重点改革事项进行督察。切实加大对各责任单位和专项小组成员单位日常协调和督促考核工作力度,定期发布改革工作进度,提醒和督促相关单位按时间节点完成相关改革任务。实行一季一督察、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三个节点”制度,推行黄色提醒单、蓝色督办单、红色警告单“三色单”督办制度,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力促各项改革措施按时限、按标准落地见效。

评估问效,客观总结全年改革工作。示范区把全面深化改革群众知晓率、认知度、满意度测评作为衡量改革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发挥社会智库作用,围绕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和农村系统集成改革开展第三方评估,并面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和工作建议。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改革事项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总结创新性做法和经验,形成改革典型案例,按年度发布改革新闻,开设“深化改革进行时”宣传专栏,持续扩大宣传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全面客观呈现了示范区改革工作亮点和成效,提升了群众对深化改革工作的认同感。

02

全面贯彻落实中省改革决策部署

示范区各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党工委深改委全面落实中省各项改革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开展自主改革,深入推动系统集成和小切口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亮点和典型案例。

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机制最活、办事最快、服务最好”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率先创造性探索出“微信办照”改革举措,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全省第一,营业执照立等可取、领跑全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布了《杨凌示范区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若干政策》,出台《杨凌示范区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先后成立种业、畜牧业、果业等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向杨凌加速集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双创”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扎实开展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构想》通过上合组织农业部长会议审定,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外交部、科技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正式确定了基地国际法律地位。建立了基地建设部际协调机制,有效推动国家部委和省级层面会议研究基地建设。基地平台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建设载体丰富多样。基地核心功能作用有效发挥,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按照“四区一基地”规划加速建设,创新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制度创新,不断提升“杨凌农科”品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国际农业人文交流与合作。获批建设综合保税区,一期建设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启动实施组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院、上合组织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凸显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优势。

深入开展种业自主创新。立足打好种业翻身仗,积极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杨凌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纳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成立了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推动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建成投用,构建以小麦、玉米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大力推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以科技引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改革试点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向智慧化、标准化、生态化、高端化转变,积极探索以产业振兴牵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向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推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获省政府表彰。

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典型经验,获全国第三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先进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区。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有效放活,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消薄”行动,重点调整优化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三变”改革经验在全省关中片区现场会上交流推广。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以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西咸接合片区改革创新为抓手,创造性推行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特别是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揉谷镇入选国家级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王上村、田西村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农村创新创业优秀案例,共同缔造活动列入住建部精选试点名单,设计下乡和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纵深推进农业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引导保险机构围绕示范区种业、自贸区等发展需求持续创新产品,实现了全省首笔种业信用贷款投放和全国首单水果制种保险、全省首单蔬菜制种保险落地实施。“杨凌:创新农业保险,服务现代农业”、打通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让闲置宅基地“变废为宝”等改革成效先后在《今日点击》栏目播出。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种业产业》改革案例获得省级领导批示肯定。

积极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示范区5家涉农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成立了杨凌农业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快优质涉农资源向杨凌集聚。深化融媒体中心建设,整合农业科技报社和杨凌融媒体中心,组建成立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公司,打造主流舆论和精神文化阵地。

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和城乡网格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四调联动”诉源治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建立市场准入和动态监管制度等184项行业领域长效机制。网格化建设、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两项案例入选省委政法委《平安陕西建设创新案例》。

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杨凌示范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办法》,高新四小、康桥小学、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等一批学校建成投用。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切实加大基层学校教师及校长队伍建设力度,全面实施中心重点学校代管帮扶薄弱学校,成立陕西省“初级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

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十四届全运会为契机,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建成网球中心和皮划艇场馆,建成杨凌大剧院,镇(街道)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全覆盖。出台《杨凌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持续推进“文化盒子”“一码游杨凌”“口袋运动公园”建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上等级率均达到100%。杨凌马拉松、自行车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有效促进了文体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示范区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应急动员体系、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全面试行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管理,率先实现省内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落地使用,实现医保系统和各业务环节“一码通”,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03

积极推行改革试点先行先试

大胆探索新经验新模式

示范区党工委深改委始终坚持把改革试点作为纵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大胆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先后探索出了一批可供全国、全省借鉴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受到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建成投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5个、实践站(乡村学堂)76个,实践所(站)覆盖率达100%,2020年9月,杨凌工作经验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进行大会交流,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现场会在杨凌成功召开。

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国家级试点经验做法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推广。通过试点探索建立了“村民+地方政府+驻村规划师+EPC+村领导班子+监理公司”的共建机制,受到国家住建部的充分肯定,入选第一批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被作为“推进设计下乡和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经验与试点示范案例”向全国推广。

杨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坚持先行先试、边行边试、合作共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深化制度创新,累计形成60多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其中《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等6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17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交出圆满答卷。聚焦五个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先行先试、锐意创新,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各项任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新进展、新变化、新成效,荣获全国第三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县(区)称号,在全国产改培训班、全省产改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全国领先。率先在全国探索生物资产评估和抵押贷款,形成政府、银行、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方联动”的融资机制,有效解决生物资产融资难题。推出“土地经营权+地上附着物”贷款新模式,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开展“科创贷”“种业贷”等产品创新,加大对科技企业、种业企业的支持。推出价格指数保险、价格+期货保险等产品,有效分担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成效显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基本方向,推行“两个课堂”,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理顺“两个关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效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组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等试点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家级媒体报道。

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受到财政部奖励。制定了财政金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的10条措施,打好财政金融服务组合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确保奖补资金发挥作用,着力缓解民营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切实推进民营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试点工作受到国家财政部5000万元资金支持。

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打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行政村光纤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以上、4G网络实现高质量100%全覆盖、5G网络建设向农村延伸,乡村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乡村数字经济提振发展,涉农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增大,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信息化促进农村要素资源进一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