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油菜人” | 做强“油菜芯” 打好“翻身仗”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闫瑜涛 发布时间:2023-04-13 15:46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事关“中国饭碗”。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等建言献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这一系列部署、举措充分说明,种业振兴正是“国之大者”之所在,是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避免关键领域“一剑封喉”,必须加快种业自立自强。

种业翻身仗如何打?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专家群像,就是“最好的回答”。他们从田间地头起步,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在油菜领域登上一座座高峰,摘下一顶顶桂冠,实现了中国相关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春日的天汉大地,阳光和煦,远山如黛,近花成海。

日前,记者来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位于陕西勉县周家山镇黄沙社区的育种基地。

在明媚的春光下,名为“秦优DK4”的油菜花竞相怒放,随风摇曳、灿若锦绮、香气袭人。“‘秦优DK4’的显著特点,是早熟、抗倒、抗根肿病。旁边的对照品种,显然不抗根肿病。”正在忙碌的该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董育红一边说,一边拔起了对照品种。记者发现,对照品种根部“肿瘤”十分严重,田间缺苗较多,而“秦优DK4”根系正常,生长健壮。

“秦优DK4”,正是董育红养育的“娃”。刚到“知天命”年纪的董育红,由于长期扎根在育种基地,常年风吹日晒,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加老成。

▲任军荣(左)和董育红(右)在田间观察油菜植株的根部

“记得那是1995年,董育红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毕业时还是满头黑发,你看眼前的他已经两鬓霜白……”站在董育红旁边的,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建华研究员,抚今追昔,慨然不已。

“3月中旬花期,在勉县和杨凌之间穿梭;4月上旬,‘转场’去青海春油菜基地播种;5月上旬,到勉县收油菜;5月底杨凌收获,6月中旬到7月中旬,青海油菜就开花了;8月20日到9月上旬,便是青海油菜收获期;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杨凌、勉县基地又要开始播种;11月下旬,移栽温室加代;翌年2月份左右,温室油菜开花;3月,又到了温室油菜收获期……”26年来,董育红的足迹遍布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杂交油菜”,成了他人生最长的陪伴。每年各种区域油菜竞相绽放的最美季节里,是他们团队最忙的时候。

“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没时间休年假。确实辛苦,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董育红认为,秦油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杂交品种。秦优7号,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令人忧心的是,这么多年来,我单位后继重大品种未能及时跟上,育种材料和育成品种不能很好适应油菜生产转型需求。此外,各生态区对品种性状的需求也不一样,长江流域主产区需要的是耐渍、耐密、抗病、抗倒、高产、高油品种,而黄淮生态区,则要把品种的耐寒、耐旱放在首位。“育种目标的多样性,使得我们自身很有压力。”

正是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亚历山大”的他们不愿退却。从南到北、由东至西,油菜育种专家追赶一片又一片的“金黄”,寻觅油菜高产优质的“密码”。

科研攻关,捷报频传

对于“卡脖子”问题,科研一线正在抓紧“破题”。

传统育种凭的是经验,靠的是肉眼,“卡脖子”问题通常难以克服。目前,我国油菜大多仍然以常规育种为主,与国外先进的分子育种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品种育成速度缓慢,且往往因一些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而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分子育种时代的到来,使得品种“量身定制”成为可能。

张彦锋博士的加盟,便为国家油菜育种创新团队注入了“硬核”力量:利用小孢子技术,实现了油菜种质资源的工厂化创制,并将新材料创制周期缩短至半年,而对于传统育种而言,创制1份材料的时间至少需要5年;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高通量筛选,将标记鉴定的时间缩短至半天,而对于一些重要性状的鉴定,以前往往需要1年时间;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稀缺种质资源的快速创制,并将新材料创制周期缩短至半年。

“以往雄不育等稀缺资源,就必须靠我们从田间苦苦去寻找。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设备齐全的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成为了杨凌的‘网红实验室’ !”在杨凌的“网红实验室”,张彦锋向记者亮出了分子设计育种的“黑科技”。

“2015年,我读完博士后回省油菜中心工作,从2017年开始做工厂化育种,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短短三年时间,便把一万五千分DH系材料装在兜里!”张彦锋自豪地说,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的“国家队”了。

目前,他们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已经熟练掌握了油菜小孢子培养、基因编辑、分子标记选择、油菜快速加代培养等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开发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分子标记、抗白粉病和抗菌核病的分子标记;建立了“杂交聚合+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选择+多生态区育种”的油菜育种新模式,实现了油菜资源由传统大田创制向室内流水线、工厂化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秦优DK4”抗根肿病优势明显

为了培育极早熟品种,张彦锋团队选择了高海拔地区育种——青海省门源县。在这里,他培育的甘蓝型油菜极早熟品种正在挑战“甘蓝型油菜的种植禁区”。

为了实现利用油菜生产“橄榄油”,张彦锋团队与中科粮油(杭州)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历经2年的时间,创制了85%-87%的高油酸油菜新种质,育成的3个新品系正在参加比较试验。尽管如此,他们并未满足。在未来的岁月,张彦锋博士领衔的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正在着力解决国家油菜超高产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担心记者听不懂,张彦锋边说边打手势。他说,“要追求超高产的设计油菜育种,我的思路是把油菜个子‘拍矮’,让它像小麦一样高,然后通过高密度种植,产量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了。现在,油菜的最高亩产量可达500-600斤,我们培育的矮杆、宜密品系正在测试,新的路可能很难走,但我将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等我将来退休的时候,能实现上千斤的产量就满足了。”

扎根土地,不负韶华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坦言,“现在油菜种子市场品种多乱杂,种子纯度已经大不如前。”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油菜种子的纯度,要求是周围1.5公里不能有其他油菜。

“那个时候,我如同着了魔一般,制种田附近的杂油菜,我只要看见了就要拔。有的农民给劝说好多次了,还是不动手,我只好背着人家晚上偷着割。当然,我们也会给农民补偿的。我们繁育出来的种子,纯度都高于国家标准,绝不掺假,这是我们的原则!”

长期呆在油菜田,韦世豪肤色晒得有些偏黑。他时常和人开玩笑,他是不是比同龄人看着要“老”一些。不过,一进油菜田,他就兴奋得像个孩子——查看苗情长势、角果疏密、籽粒大小,边看边记、边记边想。这个材料耐旱,那个材料抗倒伏……成百个组合和上千份育种材料的农艺性状表现,牢牢“印刻”在他脑海里。

▲“润普丰”的主要特点是早熟、矮杆、抗病、抗倒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专家,如同大西北常见的锥子草,把科研之根牢牢地扎在黄土高原,根扎得深且广,哪怕在干涸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傲然生长。不过,农业需要阿甘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奉献、挑得起重担,更重要的是能送得出技术。

“十年磨一剑!去年,‘润普丰’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这个油菜品种的特点是早熟、矮杆、抗病、抗倒。”据“润普丰”选育人韦世豪透露,横空出世的“润普丰”,已经得到了不少企业的青睐,现在已经“嫁出去”了。

……

这个名单和故事,还在不断续写。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强“油菜芯片”。就像这油菜花一样,执着的坚守、默默的奉献。即使没有鲜花簇拥,依然一肩霜雪,风雨兼程;即使没有掌声陪伴,毅然铿锵前行,直至不舍退休的那一天。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皆,油菜花香。这群人的工作,虽然不像商人那样轰轰烈烈,不像明星那样光彩照人,但科研团队正是将“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朴素大爱浸润在琐碎的细节之中,沉静有为,润物无声,点点滴滴承载着平凡而又壮丽的油菜人生,分分秒秒溢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