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举行。日前,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出版,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靳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共同创作的纪实文学《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新书正式发行。
《中国种子》以长篇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动人故事。在两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下,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最终丰收,“一带一路”沿线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因为这粒“中国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教授为该书作序。
创作过程中,记者靳民将视线聚焦于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身上,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珍贵的图像、日记、信件等资料,从细微处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同时也描画了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从杨凌到阿拉木图,这既是“中国种子”的播撒之旅,也是中哈文化碰撞交融之旅,靳民对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多有着墨,立体地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因文化差异而引出的小插曲桩桩件件更是妙趣横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表示,书中介绍的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远赴万里,播撒希望,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认为,该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件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建科也表示,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 “张骞”佳话。
“这部书传递的是杨凌农业科学家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哈萨克斯坦,怎么传播中国科技的种子、文化的种子、友谊的种子和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所以我推荐广大读者能够好好读读这本书,看看新时代的科学家,新时代的杨凌人,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原所长牛宏泰表示。
近年来,杨凌先后与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多个涉农领域签订了合作协议,累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300余项。同时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13个海外农业园区。通过中欧班列将115个品种和土壤改良、光伏灌溉等技术装备,运往海外园区进行试验示范。“海外科技示范园区”和“海外农业产业园区”为主导的海外园区建设模式,得到了丝路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可。从不沿边、不靠海的中国西部小城到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杨凌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迈向世界农业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