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万万也没有想到,时隔4000年,再次回到他的第二故乡——中亚。更没想到,是带着增产、栽培模式、农业科技,衣锦还乡。
从科学意义上讲,小麦并不是我们这里的农作物,原产于西亚的半月形地带,东向经过中亚传到了东亚(中国)。在西亚起源地带大概是10000-9000年,到中亚的时候大约是7000年,传到新甘一带大约5000年,传到我们关中这里是400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在《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新书发布的致辞中提到。
小麦到了黄河流域,找到了最佳适生区,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以小麦育种而著名。小麦本来是西来,今天在张正茂等教授的推动下又向西而归,跨越历史长河,回到了“娘家”。
对于张正茂来说,手里捧着的麦种,要送去哈萨克斯坦,像是送它们回乡,更像是送“女儿”回“娘家”。为了这次漫长的旅途,张正茂等一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重走小麦来时的路。
“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直是我的心事,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想还是要从种子着手,应该搜集大量的种质资源,掌握我国春小麦品种的特点和生产技术。根据哈萨克斯坦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我们得考虑选择哪些品种比较稳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环境相似的地方有青海、新疆的伊犁和北疆,我应该首先进行春小麦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调研,从这些地方着手搜集他们的春小麦品种。”2017年7月6日,张正茂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想着带去的小麦,将要受到伊希姆河、伊犁河的灌溉,为当地带去粮食丰产,张正茂一行很是激动,先后来到青海、新疆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最终筛选了四个品种。
播种、出苗、开花、结果……
“今天收到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专家们给我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试验照片。作物长得很不好,完全出乎意料。看到这些照片,我心里十分沉重,在中国表现很好的品种怎么会这样?”2017年7月19日,张正茂写下这段话,又陷入了思考。
一个好的品种走向世界,必须经过环境的测试、生产的测试,增加环境和生产研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史上,小麦远缘杂交已取得了瞩目的科学成就。
张正茂长期从事旱地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要组配出适合哈萨克斯坦需求的基因组合,杂交的后代应采取中哈两地交替穿梭选择的方法,依托我培育选育品种和“哈麦”的遗传突破,把常规育种与生物分子技术、染色体工程方法密切结合,在继承与综合中创新开拓,培育出中哈合作的新良种。”张正茂说。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每一次播种,都是一次新的期盼。
2018年北哈国立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试的13个春小麦品种,2个表现良好。一次次往返于中哈两国的专家们以自身的艰辛构建彼此互通的“桥梁”,使得中哈合作不断深入。
对于张正茂而言,要嫁“女儿”,必须要拿出像样的“嫁妆”。
2018年8月,张正茂经过招标选择购置了904型拖拉机和配套的播种机、旋耕机套机,通过长途汽车货运送到了哈国合作的农业大学,改善播种条件,加大合作力度。
他多次对接,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爱菊集团合作,依托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和进口优质小麦等优势,在当地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收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家团队,依据在科克舍套、阿斯塔纳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农业示范园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宜在北哈州种植的小麦品种,通过农场主农场示范推广。
到2019年,爱菊集团已经形成了150万亩规模的订单农业,爱菊集团给农场主提供的种子,这些种子表现很好,亩产实现翻番。
2020年小麦收割季,张正茂收到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小麦收割的照片和视频,图片很清晰,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麦浪金灿灿的,麦粒饱满、质感十足。“从照片上看,长势不错,结实状况令人满意。”张正茂说。
2022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的中乌节水农业示范园也建成运行。
……
回想小麦“回乡”这一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历程,张正茂也收获了科研路上从未有过的喜悦。
“我们还用中国本土小麦品种与上合组织国家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在甘肃、新疆等地鉴定抗病、抗旱、抗寒等特性,计划为上合组织国家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张正茂说。
近年来,杨凌通过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完成了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种比对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4类作物9个品种,其中4个小麦品种拟进入有关国家作物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