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国际“朋友圈”何以越来越大?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万英俊 发布时间:2023-11-13 10:02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秋冬之交的杨凌,一半是暮秋的绚烂与多彩,一半是初冬的温柔与宁静。这座千年农耕之城,正以海纳百川之势,敞开怀抱迎接着不远万里、跨越山海的国际友人。

11月5日,全球发展青年先锋交流营走进杨凌开展绿色参访活动,来自22个亚欧国家的近百名中外青年代表,先后来到中捷四方生物有限公司、上合农业基地展厅、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亲身感受杨凌示范区在植物安全、国际交流合作、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新经验新做法新成就;

11月5日,非洲司马福林大使及“共讲共享共行——追求美好生活”中非友好故事短视频大赛非洲获奖选手代表一行,来杨凌参观考察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建设有关情况;

11月4日至5日,中德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德农业与食物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杨凌召开。来自中德两国近100名农林经济学科领域的行业大咖齐聚农科城杨凌,共论农业食物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强大吸引力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喷薄而出的蓬勃生机,是这座城市涌动着的科技创新热潮,是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

这里,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魅力四射的农科新城。这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农高区,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农高区——杨凌示范区,寄望杨凌“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作出贡献。”

这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也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这里,农科教资源富集、创新涌动。

这里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1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9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审定通过了1100多个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23个省区,是国内外农林水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这里,探索形成了大学、科特派、产业链企业、农业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

这里,开放包容、链接全球。

开放是这里的最大优势。“示范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多区政策叠加,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农业合作优势。

今年以来,这里先后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以“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第30届杨凌农高会、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全球土壤健康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会议活动,国际国内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这里同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500余项,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30多项,“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建成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组织承办国际研讨与培训班163期,吸引来自130多个国家的4600多名官员与中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启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农业领域合作交流的新纪元。

据统计,前三季度,这里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今年1-9月,这里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815户,同比增长12.2%;这里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26.3%,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3.7%。

潮头风正劲,扬帆开新局。

新时代新征程上,这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高水平建设上合基地为牵引,统筹发挥杨凌自贸片区、综保区、杨凌农高会等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主动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全球农业发展贡献“杨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