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勇当产业扶贫“智多星”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陆晟 发布时间:2020-02-14 08:58

90后、“技术青年”、“深度贫困县”和“大山”遇到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1月4日,韩硕坐在办公室里,用鼠标和键盘为镇巴腊肉“缝制”“新衣裳”;习林杰则在实验室帮助腊肉“体检”。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镇巴腊肉,任由这两个后生“折腾”着自己,做完检验,穿上“新装”,打上溯源二维码,静静地等待被运往远方。对镇巴腊肉来说,这样的体验还是头一遭。

韩硕和习林杰都是第3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驻镇巴的研究生助力团成员。他们这批一共17人,最大的28岁,最小的23岁。因为在当地相关镇(街道)和部分涉农部门挂职锻炼,他们的团队也被亲切地称为“科技镇长团”。

“小女娃”和“科技镇长”

“晓芳镇长,上次多亏了你帮忙,我家里的羊眼睛都好啦。想不到小女娃还有这手哩!”在镇巴县城,一位贫困群众叫住了走在路上的韩晓芳。

韩晓芳看了看来人,思绪被拉回2019年的中秋节。那时,镇巴杨家河镇王家河村的一户贫困户家里的20多只羊患上眼疾,经人介绍,这家人来找她这个“科技镇长”求助。羊的眼疾没有难倒动物医学研二在读的韩晓芳,很快就药到病除。

杨家河镇的牛羊,有不少受过韩晓芳的照顾。每个月,韩晓芳都会去镇上的勤兴肉牛专业合作社走一走看一看。肉牛的体检防疫、科学养殖以及能源的循环利用,都在这个24岁“小女娃”的指导下,慢慢走上正轨。

刚来镇巴时,韩晓芳还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姑娘。她对镇巴的语言、气候、饮食都感到无所适从。洗澡、洗衣服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在同事的帮助下,韩晓芳都克服了。生活逐渐适应,工作一线也时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普及知识、推广科技、慰问贫困群众……韩晓芳在镇巴度过了忙碌而又充实的5个月。

“感谢大家接纳了我。”1月13日,和镇巴挥手作别的韩晓芳说,这5个月里,从“小女娃”到“科技镇长”,最让她觉得有获得感的,是来自于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700cc”和“大礼包”

“喂,廉耀晖吗?一会儿我们‘700cc’见。”“科技镇长团”团长韩硕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召集自己的团员们,准备去他们的“秘密据点”,讨论开展科普大讲堂活动的相关事宜。“700cc”是一家奶茶店,在镇巴县翰林书城里。翰林书城,举行过科普大讲堂的开班仪式。

在观音镇挂职的副镇长廉耀晖,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愿望。当站在科普大讲堂的讲台上时,他有些紧张。“我能从台下孩子的眼睛中看见对知识的渴望。”廉耀晖说。于是,他转动手中的地球仪,和台下的孩子们讲起大山外面的世界。

廉耀晖讲完,台下的孩子一起站起来,大声喊道:“谢谢老师!”

截至目前,“科技镇长团”在镇巴各镇(街道)累计开展科普大讲堂活动22场,共2400余名中小学生受益。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对改变镇巴的贫困现状而言,教育是仰望星空,产业是脚踏实地。”韩硕说,“刚到镇巴,我一直都在想,怎样把技术、市场、品牌等要素更好整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根据之前的扶贫经验,韩硕开始了自己的行动:给镇巴腊肉“换新装”、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来为镇巴的扶贫产业进行技术培训、参与设计“研究生助力团大礼包”的包装、联系电商促进消费扶贫……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科技镇长团”的努力下,镇巴县先后建立了马铃薯、茶叶、蚕桑、牛、中药材、腊肉6个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共带动贫困户近2000户。镇巴腊肉这一地理标志产品也有了现代化的全产业链标准与追溯体系。

“我留下”和“我还来”

“镇巴需要一个‘腊肉博士’,我就来了。”习林杰一边用移液枪往量杯里注射液体,一边说,“我是河北石家庄人,从小有两个梦,一个‘西部大开发梦’,一个‘农业梦’。”

习林杰小学三年级时,一颗小小的银杏种子发芽试验,让他对农业充满好奇。长大后的他,追随这个梦想,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之后,习林杰依靠所学,帮助镇巴建立了腊肉全产业链标准与追溯体系。

“这个体系能帮助提高腊肉产品的整体质量和附加值,提升镇巴腊肉的品牌效应,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习林杰说,“我还不想离开,想见证当地腊肉产品上市。”

现在的习林杰,落户杨凌,他想留在陕西,继续追自己的“农业梦”。

1月13日,“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们陆续坐上返校的大巴。韩硕没有流露出太多的不舍和留恋,因为不久之后,他又要以第4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驻镇巴的研究生助力团团长的身份回到这里。

“镇巴民风淳朴,我很舍不得这里。半年能做的事情还不是很多,我想再待久一点,继续把科普大讲堂办下去,继续为镇巴的农产品设计‘新衣服’。”韩硕一笑,继续说,“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镇巴县鲁家坝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