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该校雷初朝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研究显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经开始广泛饲养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犏牛。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12月13日,该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早期家养牦牛、普通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的证据》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的起源驯化、犏牛的利用和黄牛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等问题是遗传学和考古学长期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动物考古学及古DNA分析技术,发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史前邦嘎先民同时饲养、利用了牦牛与黄牛。“在亲缘关系上,邦嘎出土的黄牛与我国西北地区石峁遗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黄牛和现代青藏高原黄牛呈现遗传连续性,说明史前时期青藏高原黄牛极有可能由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雷初朝介绍。
该研究还发现了邦嘎黄牛和牦牛发生杂交的遗传学证据,证实邦嘎黄牛拥有12.1%—19.5%的家养牦牛血统,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已经很普遍,且邦嘎遗址牧民已经知道利用其杂交后代犏牛。“犏牛的产奶、产肉及役用性能均高于牦牛及黄牛。因此,对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业的一项重大创新。”雷初朝说。
结合邦嘎遗址其他研究成果,该研究还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将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与绵羊、山羊和马等家养动物结合,创造了多元生计系统,广泛利用牲畜获取肉、奶、皮毛和粪便燃料。“这种混合牲畜生产系统以及大麦、小麦的种植,表明距今约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农牧经济的多元融合已经形成。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雷初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