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强化区校融合 培育乡村振兴新力量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22 15:29

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如何引导凝聚激发青年人才投入乡村振兴,是当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大学生作为当下最充满活力,最富有朝气,最具有创造能力的青年人才,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团杨陵区委依托辖区内丰富农业高校资源,着力强化地校融合共建发展模式,联合驻区高校团委共同开展青春建功乡村振兴—“田园使者”项目,既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团青骨干,又有效解决了乡村长期缺乏团青工作力量的现实窘境,为乡村振兴“主战场”注入青春动能,贡献青春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强化顶层设计

在“保”字上谋实效

提级高位推进。成立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书记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调度协调会,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年末召开交流座谈会,总结经验做法,高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优化工作制度。联合示范区党工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办公室制定印发《青春建功乡村振兴—“田园使者”实施方案》,先后制定完善“田园使者”管理考核、激励奖励、经费保障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充分调动驻区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为项目的高质量开展赋能。

链接各方资源。以杨凌示范区开展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模式为契机,将所包抓村行政单位、二级学院、科研企业纳入为“田园使者”项目成员单位,制定各负其责的任务分工,凝聚政校企协同部署、协同推进、协同落实“田园使者”项目的强大合力。

厚植成长沃土

在“育”字上深发力

科学组建队伍。为全区37个村每村组建1支“田园使者”队伍,队伍由1名高校老师和10名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明确各支队伍重点在农村青少年陪伴、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精神文化营造、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团组织建设等5个方面为所包抓村开展服务活动,每月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1天。

加强素质培养。定期组织“田园使者”开展主题学习交流活动,队员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骨干人员为队员们开展服务所需提供专业化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打造“田园使者成长训练营”,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选树优秀典型。更好发挥“田园使者”青年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开展“田园使者”年度表彰大会,注重挖掘、报道一批“志在”三农、群众认可、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突出宣传他们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经历,用青年的鲜活事迹感召身边更多青年投入乡村振兴中来。

凝聚青年力量

在“用”字上做文章

助力产业发展。先后深入所包抓村的田间地头、农业合作社、家庭农村、特色民宿等地开展大中棚种植品品种更新、土壤测土配方改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电商营销、农业景观小品设计等活动80余场次,为农户直接解决生产经营难题210余件,“青”力“青”为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赋能乡村治理。协助所包抓村委会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宣讲,留守儿童陪伴、孤寡老人帮扶等活动60余场次,累计向村民发放科技、教育、法治、卫生等宣传材料1万余份,有效激活社会治理“青春密码”。

充实团青力量。在“田园使者”中择优遴选86名队员就地转化为所包抓镇村两级的兼职团干部,积极配合所在团组织做好“三会两制一课”“团员关系转接”“主题团日活动”等基础团务工作。并协助团组织策划开展团青活动,积极引导凝聚所在村青少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为镇村两级团组织增添了组织活动和工作力量,初步形成了基层团的工作校地团委共创,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编后语:团杨陵区委以聚焦党政所需和青年所盼精准发力,不断强化大局贡献度。充分发挥驻区大学生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地校融合攻坚发展新模式,找准“共青团能为”的小切口,做足“共青团善为”的大文章。念好“保、育、用”三字经,打造实施“田园使者”青年项目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青年人才支撑,有效推动助力了产业兴旺、乡貌焕新、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乡村新风貌,用实际行动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也成为了驻区高校“第二课堂”生动实践场,形成了“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团属项目实践育人”的双向奔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