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文育人 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闫晨蕾 发布时间:2024-08-05 08:4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文化机构,是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肩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同时,又有传承创新文化职能,是推进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持“文化是教育之根”的核心理念,紧扣立德树人,注重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功能,通过融入各种优秀文化来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以体验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逐步成长为可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高质量建设的栋梁之材。

聚焦耕读文化,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的耕读文化,践行的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耕”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劳动来创造物质;“读”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学习来滋养精神,古代知识分子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耕读文化”。在新时代,耕读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如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知行合一、服务奉献等,文化体系更为健全完整,在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学院充分利用耕读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将耕读文化融入课程来贯彻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在校内建设耕读文化馆,全面展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多角度、全景式阐述了耕读文化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和当代意义。自建成之后,耕读文化馆成为学院开展思政课的重要场所,在思政教师的介绍和展厅实物的影响下,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农家生活场景之中,在悠久、厚重、多元、包容的耕读文化浸润下感受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

传承传统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院深谙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校园活动的形式将其深度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中。学院推进“正禾”育人工程,开展多样化的传统节日活动,以传统节日文化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真正实现在体验中学习。

此外,学院秉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爱好者。学院倾力打造原创舞台情景剧《郑国渠》,该剧是学院打造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思政课堂的积极尝试,以郑国渠的修建过程及其背后故事为题材,综合运用文学、音乐、光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由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排练和合作演绎,沉浸式的演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悟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牢记使命

红色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为进一步“讲活”思政课,让思政课更接“地气”,学院充分挖掘并发挥校内外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为学生带来“行走的思政课”,以回溯历史的方式,把抽象的精神符号具象化为鲜活的场景与人物故事,以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滋养思政教学。

学院组织学生代表前往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此次沉浸式思政课穿越时空,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感悟新时代我国在各领域的伟大历史成就,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堂沉浸式思政课在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理论知识和情感能量。

此外,学院以节点教育为契机,开展“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开展党史竞赛等主题活动,用红色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切身体会革命先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艰辛奋斗,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勇担使命、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以文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耕读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有效应用,成功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使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和获得感。未来,学院将继续把多元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中,以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化发展,努力开创立德树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