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南京各高新园区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从人工智能到集成电路,从生物医药到区块链、物联网……行业盛会一场接着一场,高峰论坛一个连着一个。
近两年来,由83个产业园区整合而来的15个高新园区,攥指成拳形成创新合力:去年,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南京国家高新区上升7位。今年一季度,南京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升至全市八成比重,成为创新发展主阵地。
一区多园,对手成队友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设立南京首对“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与副城高新区首次“牵手”;2月25日,浦口高新区结对鼓楼高新区,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伙伴园区建设,共建共享海外创新中心,互设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又与鼓楼高新区“结伙”;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一鼓作气结下雨花台高新区、徐庄高新区、新港高新园三个“伙伴”。
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伙伴园区”支持企业跨区转移,共享科技转化成果,打破“主城高新区发愁孵化项目没空间、郊区却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2017年11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形成15个高新园区。改革之前,南京有园区83个,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一个项目同时和多个园区谈的现象,导致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园区整体实力。
按照“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原则上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全市从83个园区“减”到15个高新园区,再到一个统一的品牌“名号”——南京高新区,这背后是南京全市高新产业“一盘棋”全新布局思路——打破园区板块的“楚河汉界”,消弭同质竞争的“内耗”,打造一片全域创新的“科创森林”。
昔日的“潜在对手”成为队友,合力协作“抱团打天下”。在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名,由原来27位上升到20位。今年4月,南京市发布《一季度全市高新区(园)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监测情况》。1—3月份,全市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96.46亿元,占全市80%以上,高新园区已渐成全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战场、主阵地。
街巷变硅巷,资源获重生
斑驳的外墙穿上了新衣,内部功能区域被重新划分,确定入驻的企业正忙着搬运设备……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搬迁后留下的老办公楼,玄武区与南京视觉与网络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对院落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创新载体,这个7000平方米的嵌入式园区已正式亮相。
南京的创新,没有局限于高新区。城市巷陌正成为孕育科创动能的新阵地。今年,南京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一号文件“创新载体升级计划”的重要举措,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近期出台的《南京市“硅巷”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硅巷”发展布局,以明城墙为环,以玄武、秦淮、鼓楼三区为核心,重点打造四条轴线,利用高校院所闲置载体打造城市硅巷。
今年以来,围绕硅巷建设的“四条原则”和“五个要素”,南京主城三区齐头并进,探索中心城区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项要素聚变融合、裂变创新。在玄武区,珠江路的升级转型持续深入,围绕工业设计、医疗器械、医疗大数据、科技金融等主导产业,打造“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的前段阵地。鼓楼区梳理整合17所高校院所载体和16个储备改造载体,聚焦软件互联网、金融和科技服务、生命健康等产业,“破墙”创新,推动大学与城市双向开放。秦淮区专门召开硅巷创新发展大会,以芯片应用为引领,航空航天技术研发为主导,形成“一城一谷一带一片”的发展格局。
硅巷赋能正激活“一池春水”。截止到5月底,全市“硅巷”建设改造投资超1亿元,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15.98万平方米。“硅巷”建设范围内,已引进科技型企业165家,集聚高企35家,全年拟申报高企50家,区域培育或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3家完成市级备案,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6家。
产教融合,大学城变身火车头
江宁高新区生命科技小镇里,米度(南京)生物技术公司通过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实验室开展合作,近3年实施172项试验,完成60个新药申报项目,客户覆盖礼来、默克、雅培、辉瑞等国际医药巨头。米度生物市场销售总监吴昊伟说:“落户江宁高新区,看重的就是江宁大学城的人才环境优势。”
53所高校,83万在校大学生,82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南京是当之无愧的科教重镇。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变为驱动创新的火车头?南京市委市政府举旗定向,整合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江北大学集聚区科教资源,推动高校与周边高新园区深度融合,将科教的“长板”和人才的“活水”引向创新。
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一南一北,成为南京东部崛起的“双引擎”,通过输出创新资源,串联发展要素,为紫东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科学研究等强支撑。
紫金山东麓,仙林大学城已然成为新港高新园、栖霞高新区和徐庄高新区的知识供给地。根据南京市的部署,仙林大学城12所高校打破区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构建顺畅高效的科教资源流动机制,打造中国(南京)智谷。
“我们是南京乃至整个苏南地区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开发园区之一。”江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孔永祥说。去年以来,南京推进江宁大学城与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江宁高新区和雨花台高新区的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中国(南京)无线谷、中国(南京·江宁)药谷和中国(南京)软件谷。
跨越长江,江北大学集聚区被定位为江北新区的技术策源地,强化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社交接触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创造适合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交际、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间,高效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现代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