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炼成记

来源: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闻宣传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19 10:34

近年来,高新区闯出一条“双创”升级版的新路子,形成了电子信息、医疗器械与医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达到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

  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1+3+N”体系

  创新中心主楼,双子楼,共32层150米,面积9万平方,主体工程年底将完成12层,明年上半年完工;西侧是2栋20层的办公楼和专家公寓,还有一些商业裙房;东侧正在规划配套9万平方的酒店附属设施,正在进行招商谈判……眼下,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的载体工程建设加速推进。

  作为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去年7月,高新区正式组建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这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启用的“创新综合体”,并设立了10亿元专项基金。今年5月,在创新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我省第一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创新公司市场化运营相得益彰,实现创新公司与研究院的有机融合。

  据介绍,从去年运营以来,高新区以资本做纽带,整合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三大平台资源,加快创新链条和产业化项目的汇聚和拓展,累计建设研发孵化机构和企业60多个。

  “我们统筹三大平台以及其他N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平台协同创新,实现1拖N式发展。”高新区管委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侧重网络空间安全、无人智能系统和海洋电子与智能装备领域,引进了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山东)研究院等13个高端平台,成立了12家实体企业;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6月25日正式开园,已有 6个专业技术研究院和7家孵化企业入驻,54个项目在孵化;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已建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等6大研发中心,启动实施了手术机器人等一批研发项目。

  此外,山东海洋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山东海洋牧场传感器检验技术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轻量化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N”系列研发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

  按照规划,到2020年,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1+3+N”体系形成并高效运转,入驻创新机构10家以上,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00项以上,产业化项目、孵化企业100个以上。到2025年,申报成为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研发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

  打造校企地联动发展的双创孵化链条

  各类双创孵化载体20多个,总孵化面积超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30家,到2020年全区各类双创孵化载体面积将突破100万平方米……一串串数字彰显高新区创新“成绩单”。把“筑巢引凤”变“筑巢育凤”,高新区构建起了“孵化器培育——加速器升级——园区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孵化体系,深入探索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各类双创资源互通的载体。

  位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1号楼6楼的是威海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王佰玲这几天一边积极招兵买马,一边准备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网络空间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是哈工大网络安全团队近20年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王佰玲介绍说,针对网络空间的安全服务体系,天之卫推出了4个平台和两套完整的产品,今年预计产值3000万元。

  6月25日,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目前已有6家专业技术研究院和7家孵化企业入驻,天之卫就是入驻企业之一。在王佰玲看来,创新创业园集聚了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能够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落地,给孵化企业打造了一个孵化加速平台,促进企业发展。

  “我们计划未来5年内,建成12个专业技术研究院,孵化60至80家科技企业,迅速形成10亿元级产值规模。”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说。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是高新区驻区高校育苗器的成果。目前有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位于高新区,激发蕴藏在众多高校、院所围墙里的创业激情,也是高新区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的着力点。

  “我们支持驻区高校建设高校育苗器,目前在建育苗器35万平方米。同时,提档升级专业孵化器,对火炬创新创业基地按照产业特色进行了功能区划。16.3万平方米的管委主办孵化器入驻孵化加速项目270个,累计毕业项目120个。”高新区科技局负责人说。

  此外,高新区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加速器,承接区内孵化器达到毕业标准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已盘活闲置厂房建设专业园区23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

  建设两大市场化主导的专业产业园区

  美国捷普二期项目SMT贴片车间二层封顶,智能化高架仓库内开始进行钢架施工;台湾正崴——富康电子厂房、威海帝吉可项目厂区,数十条流水线紧张运行;香港亿和(威海)工业园一期厂房内加紧内部安装;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内,13个项目订单源源不断……走进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处处一派火热的建设生产景象。

  “截止目前,园区已经引进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项目18个,总投资15亿美元,其中包括惠普打印机的5大配套项目。”双岛湾科技城开发办主任郭东海介绍说。

  不仅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穿行在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各个厂房内,快速推进的项目也是应接不暇——华迈医疗加紧进行室内装修及水电安装;科举药业在进行试生产;皓铭生物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少伯医疗药液转移器项目,正在进行净化车间建设;康州生物诊断试剂项目加紧进行内外装修,预计明年底可进行试生产……

  “我们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享、平台共用’的理念,规划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11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同步配置研发、生产、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各类创新资源共生的新型园区。”高新区管委负责人介绍说。

  其中,两大产业园面向海内外创新项目提供“厂房定制、租售灵活、拎包入驻”的便利化服务。目前,已获得国家“双创”专项债券18亿元,一期80万平方米载体建成,6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园区厂房全部按照“写字楼”标准,建设5层以上的立体工厂,比企业自建厂房时间至少缩短2年、容积率提高80%以上。

  园区还集中配套研发中心、动力中心、灭菌中心和人才公寓,实现创新项目的“拎包入驻”。此外,工信部电子信息及智能装备发展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山东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已入驻园区。

  截至目前,两大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到2020年将集聚创新项目500个以上,产业规模双双突破1000亿元。

  集聚三大全球化链接的高端服务平台

  5月,山东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通过省编办同意,并在高新区注册设立。这是我省唯一一家海洋领域研究院,将打造海洋电子信息领域的龙头平台。

  双创、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衔接产业园区。目前,高新区内集聚了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中物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30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发挥了立足威海、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作用。

  “我们还重点指导区内企业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其中威高集团、迪尚集团成功获批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光威复材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经发局负责人介绍说,由威高牵头的国家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迪尚牵头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创业平台等行业平台正在加速推进,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向全行业开放共享。

  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平台优质发展。日前,高新区与5所驻区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全面加强校企地合作的实施意见》,重点用好用活高校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据统计,目前驻区高校建有各类科技创新机构135个,引进成果转移机构21家。区内企业与33名两院院士、2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依托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信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已落地项目30多个,投资15亿元的中威北化已经投产。

  完善四位一体多元化的双创生态体系

  “我们力争到2020年全区集聚高端人才11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1500人。”高新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聚焦精准发力,推动产才融合,高新区深入实施“英才计划”,推行柔性引人,给予人才创新支持、创业扶持和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全面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在培育立体人才的同时,高新区完善试点政策,对区内双创活动给予基建、科技、改革等政策支持。同时,设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区级财政成立“统收、统支、统还”的资本运作平台、启动“融资超市计划”,一系列“动作”为创新创业项目做足资金保障。

  集聚创业资源,营造“双创”氛围,高新区实施“领航计划”,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科技型企业集聚的优势,依托创业大学等载体,举办各类双创活动。通过政府主办、企业承办的“威高杯”、“北洋杯”、“迪尚杯”等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为双创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我们积极整合政策、资本、人才、文化四方面保障要素,统筹推动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文化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新区管委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