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高新区:践行初心使命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29 14:4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立于1992年的高新区,更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二汽襄樊基地的建立。建区以来,高新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将人烟稀少的黄土岗建设成为厂房林立、产业聚集、勃勃生机的创新发展区。

注册企业由17家发展到14000多家;产业由“一车独大”发展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营业总收入由3.7亿元增长到3340亿元;GDP由1.35亿元增长到1070亿元;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含流动人口在内的50多万人……这些变化正是高新人“初心”最集中的体现,彰显出高新区以“高”立意,打造襄阳市最强“经济高铁”的决心和信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新区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抢占产业制高点、形成经济新增点;通过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清洁化生产,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拓展发展新领域,抢占经济新高地。

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抓实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高新区持续推进“全民招商”,坚持靶向招商、点位招商、精准招商,在配套企业、上下游产品的延伸上做好深度招商对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通过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规划,在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上实现新突破;通过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审批流程,对重难点项目每月至少调度一次,着力解决重难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弱点、痛点、堵点。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高新区注重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探索,用好用活“高新区”“开发区”“自贸区”九字诀和金字招牌;加快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综保区一期、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检验检疫处理区正式运营;构建铁水公机、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对“多评合一”“多验合一”“一窗式综合受理”“容缺审批”“联查联管”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等制度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释放“众创”活力。高新区通过完善科技城优惠政策、争取市区两级设立科技城专项基金、进一步完善科技城和创业中心运行机制,为高科技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确保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不断增长;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成果合同交易额等指标不断增长;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牌效应,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科技人员、留学人员等回流,释放“众创”活力。

坚持国际化思维和视野,全面构建现代服务完善体系。高新区突破性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构建现代服务完善体系。通过壮大基金规模,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通过组织银企对接,化解企业融资难题。对环境容量、电力保障、企业用工等制约因素加快研究,积极协调,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提供便利条件。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新区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统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抓好舆情监测和防控。通过长虹北路、台子湾、车城湖、连山湖片区等集中连片棚改,走出一条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积极推进西北部汉江生态植物园项目、国家民生林业(襄阳高新)示范区林艺航空小镇项目,不断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建成高新一中、邓城小学、枫叶国际学校,加快推进车城一小、车城二小、孙庄小学迁建工程及四十二中、二十七中改扩建工程等8个教育项目,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健康城市创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实践表明,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奋勇创新、永不自满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新人将坚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殷殷嘱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这个“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全”模式为抓手,在“一极两中心”建设中扛大旗、挑重担、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