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再出发 青岛高新区按下发展加速键

来源:青岛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7 11:09

历经177天、跨越3大洲、吸引500多个项目踊跃参赛、10个项目最终落户……日前,2019青岛高新区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这场备受关注的双创“年度大赛”,也是青岛高新区新聘人员队伍正式亮相后迎来的第一场“模拟考”。

有目共睹,这次大赛,青岛高新区再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青岛,如今正张开双臂迎接全球顶尖的创新力量。作为全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三大“主中心”之一,青岛高新区有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乘着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青岛高新区,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重新出发。这个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已然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

创新要素之变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升级版的“蓝贝”已经成为高新区双招双引、以赛招商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场连续举办六届的“蓝贝”大赛今年格外引人注目,青岛高新区对这场大赛的重视是“看得见”的,从前期的全球范围广发英雄帖、到海外孵化基地落地,从投融资闭门会的平台搭建、到优质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赛事+服务+落地”的双创升级版已然成型。据了解,自2014年起,以“蓝贝”大赛“为媒”,已有300多个海内外创新项目成功“牵手”青岛高新区。

搭台唱戏,让各种创新要素在高新区的路演舞台上竞相碰撞。矿区无人驾驶、人类皮肤创伤修复再生、透明显示屏、单机室内定位……本次大赛入围终极PK赛的12个项目几乎都是聚焦行业底层技术攻关的“硬科技”项目,涉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代表了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

大赛夺冠的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我国首个露天矿区无人驾驶技术和产品的完整体系,率先实现了矿区无人驾驶产业化应用。北京华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人类皮肤体外再生技术系统,对于烧烫伤的应急期治疗以及慢创的治愈率有显著效果。成功开发微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的苏州塞罗尔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以无创诊断方式取代核磁CT等传统诊断方式……

引来的是创业项目,是创新要素,更是产业发展的宝贵“火种”。

从某种意义上看,发掘种子期的创新项目,就是抓住城市和产业的未来。蓝贝大赛之所以能够具备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青岛高新区“赛事+服务+落地”的整个科技服务链条的缩影。

以赛招商,大赛颁奖仪式之后,10个拟落户项目便举行了集中签约仪式。青岛高新区对高端创新要素的渴望,已经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紧迫感。“在整个科技产业链上,创新要素是源头。”大赛结束后,青岛高新区管委副主任、工委委员纪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阳春白雪’,但我们同样需要‘下里巴人’,需要更接地气的项目,能够迅速地通过我们的科技服务转化为企业,进而转化为产业,让这些创新要素服务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大赛吸引来的项目,青岛高新区引进的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等诸多科研院所,以及落户高新区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康复大学等高校资源,都是助推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要素来源。

汇聚创新要素,同时以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面向全球集聚创投风投和金融机构等要素资源,为各类中早期创新项目提供连续不断的源头活水,共同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创型企业。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园区,从一个小小的创业项目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科创板上市……在青岛高新区,清晰、完善的科技孵化链条,为入驻项目和企业规划出了一条“教科书”式的成长路径。

对产业“火种”的呵护与重视,换来的是产业活力的竞相迸发,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瞪羚企业”不断涌现,“硬核产品”频频亮相,“高新制造”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之变

从六大主导产业到“3+1”产业结构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山东精品装备名录(2019年)》,青岛市共入选23件。其中来自青岛高新区的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7件装备产品成功入选,青岛高新区入选数量占全市入选总数的30%,在全市位居前列。

除此之外,近期高新区企业喜报频传。山东省工信厅对2019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及生产企业名单进行了公示,来自青岛高新区的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德马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功入选;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公布了第七批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青岛高新区7家企业上榜;青岛市“机器换人”奖补名单公示,高新区4家企业上榜……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聚焦软件信息、医药医疗等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思维,集聚优质资源,形成了一张不断交织扩大的产业生态网,一批“爆款”高科技产品涌现出来。

仅有170克的多光谱相机堪比“火眼金睛”,搭载在无人机上飞过农田,农作物出苗率、营养状况便尽在掌握;干活不用下地,农业机器人“阿波牛”就能帮人完成除草、喷药、采摘等农活;青岛新松额定负载高达65吨的“港口巨无霸”挺进新加坡港这一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贯龙号”隧道掘进机在青岛地铁多条线路“大显身手”……

以开放创新思维做好功能区改革这篇“大文章”,发挥功能区自身在创新、改革、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围绕产业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战略中发挥区位优势?如何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如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亩产效益”?谋篇布局,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青岛高新区将产业发展的目光不断聚焦。

根据高新区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结合青岛市产业体系及产业链条分布,青岛高新区进一步明确了“3+1”的主导产业定位,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保障发展现代服务业。

布局“3+1”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经历了功能区改革的高新区,轻装上阵,目光更加聚焦,神情更为专注,招商、建设、孵化、助飞……一切围绕主责主业,做高做新,全力汇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谋定而后动。围绕更加聚焦的“3+1”产业结构,青岛高新区坚持将高质量服务作为“第一招牌”,频繁走访调研,主动对接服务,聚焦打造“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推行“网格化”企业服务机制,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赢得了高新区企业的高度赞扬。

营商环境之变

主动上门为企业上市“排忧解困”

“风清事公政策服务佳,高效勤勉营商环境优”,12月11日一大早,为了感谢青岛高新区建设部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青岛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送来了锦旗。

“前期一直听说管委要改革,心里没底,害怕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工作交接不畅,施工审批一拖再拖的情况。”青岛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厂长郝剑龙介绍,今年公司完成的两件大事,让他打消了心中的疑虑,“整个办事周期至少缩短了三分之一,没想到交接的过程中,一点都没有给我们造成困扰,反而效率更加提高。”

一期项目竣工验收和二期项目施工许可,是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件大事。郝剑龙介绍,青岛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青岛根源生物集团,是一家集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公司因为业务需要,一期项目急需办理竣工验收,如果延期,将耽误公司订单生产;二期食品益生菌项目厂房建设,已经与建设方签订了协议,施工前期准备已经完成,工人已经进场等待,如果延期开工的话,每一天都会对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最终延误既定工期。

“建设部各级领导都对公司提交的申请非常重视,加班加点,甚至不惜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提前为我们公司办理完成了各项审批,对此表示衷心感谢。”郝剑龙说。

据了解,目前,尚德生物投资1亿元的一期项目已经全面投产,主要生产饲用微生态制剂。二期项目的施工许可证也已经办好,有效保障了项目进度。郝剑龙介绍,公司采用领先的菌种技术、先进的现代微生物发酵设备和工业自动化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微生态制剂10000吨。

功能区机构改革非但没有给企业发展“拖了后腿”,一些举措反倒是超出了企业的预期,想在了企业的前头。

上市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发展进程中“临门一脚”的大事。高新区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格外关注高新区企业的上市问题。

2006年在高新区注册成立的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测股份),主要基于金刚石线切割技术,面向光伏、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蓝宝石等行业,自主研发、制造、销售各类高精密数控切、磨、抛装备以及切割耗材等创新型高技术产品,为高硬脆材料切割生产企业提供系统切割解决方案。近年来,企业发展迅速,迎来上市“窗口期”。以今年6月30号为基准日进行准备,高测股份必须在12月31日之前完成上市材料提报,但让企业“头疼”的一件事是,计划作为上市材料一部分的一块土地,目前还没有走完手续。

“去调研之后,用李鸿雁主任的话来说,他惊出了一身汗。”纪芳介绍,“企业前期的土地程序走完了,但开完图审会要公示15天,我们在现场掰着手指头帮企业算,如果一天不耽误,企业最早也要到12月24号左右才能把材料准备好。这中间只要有一天耽误了,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企业不能按时提报材料,前期所做的所有准备都变成了“无用功”,一切要从头再来,而且可能会让企业错失了上市的最佳时机。时间紧迫,纪芳告诉记者,11点多调研完,11点半李鸿雁主任就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了个协调会,当天挂出公告,并作出甘特图,倒排工期,为企业上市的各个环节把关、助力。

“要围绕企业做工作,竭尽所能当好企业‘服务员’,做到企业有所盼,政府有所应,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一流服务、营造一流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12月2日,在园区重点企业调研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情况时,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强调,“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发展格局之变

机构人员精简,发展腹地扩大

作为省、市功能区改革的试点区域,青岛高新区按照“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原则,对原有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机构设置和人员选聘,实现了“两精简、一提升”。

机构由原来的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新聘人员较之前精简56%。功能区改革之后的高新区,明显“瘦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力量的削弱。

首先,在人员队伍上,通过资格初审、比选择优、岗位面试,从全市1457名报名竞聘人员中最终选聘部门正、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146人,平均年龄35岁,硕士、博士学历人员占51%。队伍结构显著提升,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干部队伍“惊艳”亮相。

另外,在发展腹地上,根据市委批复意见,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的面积扩大至196.5平方公里,整个城阳区都可以作为青岛高新区的发展腹地。在高新区研发,在城阳区产业化,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我们管这次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叫做高新区的‘第三次创业’,利用平台的资源,为企业打造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沃土,让这些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种子,能够在我们这片沃土上迅速、顺利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纪芳介绍,功能区改革以来,高新区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被广泛激发出来。

在12月16日召开的“2019青岛·城阳企业家大会”上,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表示,青岛高新区将深入落实省委、市委相关改革部署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扶持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发展。把“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作为立身之本,敢于向全国一流、世界一流的高新区看齐,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支撑体系,努力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机制灵活、带动性强的发展标杆,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下一步,借着功能区改革的“东风”,青岛高新区将持续厚植双创土壤,完善创新创业设施和环境,集聚内外部优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助力各级各类企业创新发展。

统筹发展、全面起势。再出发的青岛高新区,征程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