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勇立潮头。
30年的激情岁月,见证了一座科技新城拔地而起、从无到有的发展变迁;从“一条路”到“一座城”;西安高新区城乡发展不断加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如今,西安高新区实现了从西安西南偏远郊区,到最年轻、最具活力城区的华丽蜕变。
产业引领 促进“产、城、人”相融合
自建区伊始,西安高新区便选择符合自身产业定位、具有较强经济带动作用和价值链高端的产业。三十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高端产业,精品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城市功能,通过生产、生活等配套设施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合力管控,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配套支撑。
1991年,西安高新区成立,启动面积2.7平方公里,高新一期科学布局,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采用了等量配比,以花园为中心建设产业园,入驻东盛科技、联合汽车电子、骊山电子等企业,南部综合配套区以新纪元公园为核心,布置有居住小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用地。
1997年,高新集中建设区扩大至10.6平方公里,大唐电信、开米股份等企业纷纷加盟,形成了以团结南路为轴线布局的产业聚集区和以高新路、唐延路为轴线布局的商务、研发、生活区。此时的高新区,已经向经营城市的综合模式、提供优质服务的城市软环境转变。
从2003年二次创业到2010年实施一二期综合改造,西安高新区提出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目标,成立了长安通讯产业园和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拢了法士特、比亚迪、NEC、富士通、霍尼韦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展至126.39平方公里,努力打造 “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并提出了建设“两带两城五区八园”的产业布局体系,重点打造综保区、软件新城、长安通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和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园区。
从2017年到如今三次创业,西安高新区管辖面积达1079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过100万,高新区加大产城融合力度,重点解决产业对城市功能的需求,通过城市“双修”解决建成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在新规划区域加大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
如今,西安高新区基本形成了以半导体优势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创新型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三星、美光、强生、中兴、华为等一批知名全球领导性企业纷纷入驻,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健全。
城乡发展 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三十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把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姿态,为人民不断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按照“统一规划、切块开发、注重实力、限定时间、公正公平”原则,分片区、分板块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1991年至今,西安高新区共回迁安置村庄47个,涉及14211户、48162人,建设安置回迁房屋约530.851万平方米。其中有21个村取得市级改造计划批复(备案),18个村列入省级棚户区改造计划,计划总投资约220.3亿元,涉及土地约16834亩,人口约19016户、68093人。不断促进城乡融合,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西安高新区实现了有序、有机更新。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共谋划实施八大类70个城建规划项目。通过强化商业、医疗、文化、教育、居住、金融服务等城市中心功能,带动创新产业增长,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尤其是2020年以来,西安高新区以“十项重点工作”为统揽,以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三改一通一落地”等为抓手,以人为本、系统治理、重心下移,攻民生之艰、破民生之难、解民生之困,迎民生之变。
仅2020年,西安高新区新建2.6万套人才保障住房解决职住失衡问题;新增学位7万多个,率先实现“名校+”工程升级全覆盖;5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体系;36条背街小巷、24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任务完成;优良天数达到278天,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覆盖率达到100%……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更新,西安高新区已在优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生态环境绿化、居民休闲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如今,西安高新区已然成为一座现代、朝气、阳光、和谐的科技新城。
未来,西安高新区将继续勇立潮头,坚持民生优先,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满足群众所急、所愿、所盼的现实需要,夯实高新百姓的“幸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