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南麓,洛水之滨,一处山水相映、钟灵毓秀之地,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这里就是洛阳高新区。
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洛阳高新区走过近30个年头。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十四五”时期,洛阳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三区”融合为载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发展提质、生态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绿色生态绘出新景象、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持续为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引领
洛阳高新区多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障创新发展战略实施。通过政策引导、联企服务等举措,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6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创新产业集群”的梯度培育机制。制度创新取得较大突破,2021年7月6日,洛阳高新区创新实施的《“四链融合”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成功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实现了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新突破。引进培育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313个研发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传统制造生产线智能化升级。
对外开放提升
洛阳高新区拓宽双向开放新渠道,不断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双向开放,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获评“首批省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引进珠海银隆投资100亿元的洛阳新能源产业园、格力电器投资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高标准建设洛阳综合保税区,并于2021年7月通过预验收。2020年实现进出口额82.2亿元,增长高达178.6%,完成市定目标的270.4%,在全市占比达到42.6%。
产业发展提质
洛阳高新区瞄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业、链、群”的能级提升,按照洛阳市“755”的现代产业布局,加快构建“62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3+1”新型产业专业园区建设,让企业跑出“加速度”,产业闯出“硬实力”。推动格力智能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丰李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三大园区建设提速升级。谋划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具有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周山汇”品牌为主题,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对接桥梁,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供给的点对点精准对接。以“万人助万企”为抓手,在河南省率先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进环评审批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跑”和“不见面审批”转变。大力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优化
洛阳高新区坚持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发展空间,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一河两岸城市提升,打造“自贸金湾”。持续实施周山森林公园综合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绿肺”。完善商务、休闲、居住等城市功能配套,建设适合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交际、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间。持续推进丰李污水处理厂、丰李片区雨污水工程、农村污水整治、河洛路至滨河路排水等工程,启动秦岭防洪渠治理、东坡湿地建设及重点部位绿化提升工程,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速提质”等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秦岭防洪渠治理、东坡湿地建设任务,全力打造生态高新。
社会和谐稳定
洛阳高新区大力实施城市提质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环城高速高新收费站改造完工,中航锂电动力电池、二外高新校区、秦岭防洪渠、格力冰洗等项目加快推进,跨洛河市政大桥——火炬大桥及火炬大道建成通车,为广大群众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认真落实洛阳市委“河洛党建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县处级干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访调研”、“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坚持以学立德、倡导家风弘德、注重以文养德,实现全区56个社区“三新”大讲堂全覆盖,开展专题宣讲120余场,累计参与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实现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作为洛阳对外开放的龙头,洛阳高新区将抓住国家战略“三区叠加”机遇,全力打造双向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活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洛阳都市圈建设排头兵和新引擎,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汇聚奋勇争先、务实重干、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在洛阳都市圈建设中谱写高新画卷、展现高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