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高新区启动创新驱动“新引擎”

来源:韶关高新区 作者:曾善福 发布时间:2021-12-31 10:4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韶关高新区坚持“以升促建”,在载体建设、人才引进、财政投入等方面全面发力,努力打造创新引领发展“新引擎”。

打造“三地六大板块”科创新孵化载体

2021年1月4日,新年伊始,韶关市召开韶关高新区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大会,韶关高新区“三地六大板块”近20万平方米科创新孵化载体全新发布,全面释放科创机遇,吹响全力加快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结号”。

韶关高新区科创新孵化载体包括韶关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韶关高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创新创业基地,韶关高新区医药健康创新创业基地,韶关高新区科技综合服务中心,韶关高新区文化创意众创空间,韶关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园,华科城双创装备中心,星火创客等,将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助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文化等不同领域企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目前,韶关高新区通过引导企业以研带产,以产促研,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现高新区内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其中,仅莞韶大厦国家级孵化器就有入孵企业62家。为帮助有潜力的入孵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发展,韶关高新区管委会专门设立了种子基金。不仅如此,还建成中广测金属材料实验室、液压件计量检测、生物医药质量检测等检测服务平台,引入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研究院进驻,进一步助力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其中,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在韶关设立了实验室,为高新区金属材料加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专业的分析测试解决方案,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技术升级。

研发孵化在广州、产业基地在韶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韶关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大湾区等地,建立离岸孵化创新服务体系,吸引汇聚创新资源,推进当地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韶关市产业转型升级深度结合。

2021年11月23日,韶关(广州)离岸孵化器在广州归谷科技园揭牌,韶关(广州)离岸孵化器是韶关首个科技离岸孵化器,探索、建立“研发孵化在广州、产业基地在韶关”的前店后厂离岸孵化模式,致力于打造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离岸孵化,引进一批高端人才,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主导产业,力争实现到2025年,为韶关引进创业项目及团队200个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同时,根据《韶关离岸孵化器建设工作方案》,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要求,下一步,将分别在深圳、佛山、东莞、北京等地继续建设离岸孵化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高端创新资源对接,吸引、培育更多优质科创项目和人才团队落户韶关高新区。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坚持政策引导,围绕园区科技创新现状,韶关高新区制定“1+3”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由1个主政策和3个辅助政策组成。1个主政策即“科创 60 条”,3个辅政策,即《韶关高新区瞪羚企业认定暂行管理办法》、《韶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若干措施(试行)》、《韶关高新区科技研发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在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韶关高新区管委会每年仍安排近2000万科技创新扶持奖励资金,专项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其中,2018年获奖补的36家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由2017年的3.44%提升至4.56%

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丹霞英才计划”,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领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建设了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加大对产业科技人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近两年,80多位院士以及专业学科带头人、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家先后莅临韶关高新区考察合作。其中,王恩哥院士领衔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立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严新平院士领衔的武汉理工大学团队设立广东港航研究院;吴清平院士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食药用菌高活性功能分子基材料、动植物靶向精准营养微生物共3个产业化项目落地产业园区;国家特聘专家王飞博士、王鹏教授设立广东韶关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国家特聘专家张嘉恒教授,依托本地特色南药资源优势,推动中草药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优化等。

2021年10月,韶关市正式印发《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三大计划和十一个配套文件组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全面有效的政策合力,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十四五”期间,韶关高新区将引进“青年人才”200名,引进和培养风采工匠10名、风采技师210名、风采能手1890名,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