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07亿元、增长9.93%;1-10月,实现火炬企业营业收入1439亿元、增长42.86%;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4家,均连续4年稳居全市第1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8.8%,居全市第1位、居全国前列;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50位,居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连续两年入选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评选的“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新型显示创新型产业集群还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2021年度全国重点培育的4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即将“三十而立”的绵阳高新区,正在朝着“国家队”第一方阵稳步迈进。
而取得耀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四个字。
创新驱动,主体培育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绵阳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工作,通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走出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路径。
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新增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培育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15家。
企业主体的数量倍增,离不开创新平台能级的持续提升。绵阳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情况,加快布局各类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2021年10月,投资500万元的“融创绵阳”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至此,绵阳高新区创新生态再添一名“生力军”。
据了解,该平台开发精准政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服务超市、需求大厅、申报平台六大系统,为企业提供政策、孵化、融资、人才、专家智库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创新创业需求与科技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1家。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高新区分中心,建成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个科研工作站和四川省特聘专家服务站……
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正逐步构建完善。
以赛促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
2021年12月10日,由绵阳高新区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绵阳)技术融合专题赛现场赛成功举办。
比赛中,“管材挤出连续自动变径技术”“产品配套组箱自动化技术”“BOB BOSA自动包装”3项技术创新需求发布,来自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10个高校院所的创新团队前来“揭榜”比拼。
据区科技统计局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累计走访调研企业236家,挖掘企业需求97项,整理发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资源与环境、航空航天五大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需求52项,有效对接意向解决专家及团队55个,收到解决方案106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创新挑战赛已经成为汇聚创新资源、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产业创新的国家级品牌赛事。
事实上,绵阳高新区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创新挑战,大赛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440余项,先后征集到院所高校916份解决方案,平均每一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可获得两个以上的技术解决方案,80%以上企业的技术需求得到了技术创新机构或团队的解决方案反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达43.4%。
“通过提高科技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活力,让高新区在实现产业创新一体化进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绵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泓表示。
锚定目标,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势如虹。
时值年末岁尾,绵阳高新区以构建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生态为抓手,加快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一幕幕重头戏还在精彩上演。
做好“融创绵阳”创新街区企业搬迁入驻工作,完成融创绵阳科技展厅建设。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部署,制订《绵阳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第三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
加强科技型企业人才管理,积极组织科技型企业申报2022年绵阳科技城人才计划项目。
组织区内企业参与科技城实验室建设、申报国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引导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与交流,助推企业技术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实施绵阳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以特色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一项项具体生动的实践,印证了绵阳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坚实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