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小平台”释放创新“大能量”

来源:威海高新区 作者:谢菁 发布时间:2024-01-23 14:55

1月17日,在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测试车间内,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新带领研发人员,就新研制的风机产品进行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克莱特主要从事通风冷却系统的研发制造,王新是克莱特王新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在工作室的带动下,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都不再是难题。特别是“高速动车组智能化轻量化通风除尘系统”这一项目成果,在2023年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目前国内运行的高速动车组通风除尘系统存在手工检测、人工清洗、重量重等问题,国内外也没有成型技术参考。”王新介绍说,基于创新工作室,克莱特成立了集工程师、工艺、焊接一体的研究小组,通过设计、研究、计算、样品制作、测试、反复复盘、讨论整改再测试,最终成功在国内首次将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到通风除尘系统。

据王新介绍,新项目能够在高速动车组运行60万公里后,设备舱底部沙尘厚度小于1至2毫米,维护周期从原来的30天提高到100天,比原有设备总重量下降20%以上,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600万小时的优异指标,突破了通风除尘系统目前无法可测可控的技术瓶颈。目前项目已经推广应用到高铁关键核心部件上,使克莱特成为国内较大的轨道交通通风机生产基地,在国际轨道交通领域技术领跑,带动供应链全面实现国产化。

风机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保证了克莱特生产实力遥遥领先。在王新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克莱特职工创新积极性高涨,又衍生出肖仁勇、刘占军等5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近几年,仅王新创新工作室就取得专利125项,承担了1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专利产品3年的销售额达到80%以上,成果转化12余项。

就在王新带领团队忙于攻关新产品的时候,1月17日下午,在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姜紫春创新工作室内,金属支架部生产部主管姜紫春正和生产骨干研究圆环导丝的升级技术。

大学毕业后进入吉威医疗,姜紫春便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面对精密而复杂的介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姜紫春细致入微做项目,更通过自己的严谨细致带动身边人。2020年,以姜紫春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围绕吉威医疗在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关键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工作室主要开展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效率提升、自动化提升等方面的项目研究。现在有12名来自不同部门一线的核心骨干,分别负责生产、质量、技术研发、自动化等4大模块。”姜紫春说,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公司生产研发遇到问题时,创新工作室可以整合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协力攻克技术难关。

在姜紫春的组织和带领下,仅3年时间,工作室共完成改造项目近30个,取得专利24项。其中,新一代支架自动尺寸测量系统,替代原有进口半自动化设备,实现一键式支架尺寸自动测量,由之前平均450秒测一支架缩减到100秒,效率提高4倍。还有钴铬合金支架生产工艺改善项目,使钴铬合金支架合格率由原来的82%提升至93%。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工作室为企业生产质量、效率、效益提升作出了极大贡献。

梳瓶颈、保创新,今年,姜紫春及其团队还将针对支架长度的结构改善、支架清洗工艺自动化等技术进行优化。“来自一线职工研发的新成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门槛更低、成本更小、见效速度更快。他们的小创新、小创造能够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毕程亮说。

这也是威海高新区不少企业经营者和工会干部的共识。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潜能,近年来,威海高新区总工会在全区大力开展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目前全区已建成400多家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市级301家、省级4家,为职工创新搭建起了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平台。

“我们打造创新工作室,以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为主体,重点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创新成果能在生产一线直接转化应用,注重发挥一线职工才智。”威海高新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鼓励企业将职工创新工作室建在车间、班组、流水线上,职工可以随时对生产制造环节的每个设备、每道工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案改善。

为满足全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职工创新的需求,威海高新区总工会大胆打破限制,创新工作室涵盖的范围扩展到农业、工业、医疗等各行各业,工作室类型也由最初单一的技术创新型发展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种类型。

创新工作室的动能作用正日益显现。为整合全区创新工作室创新资源,日前,威海高新区总工会在克莱特探索打造王新创新工作室联盟,联合高校、其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在各企业间萌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