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词。
作为国家高新区,渭南高新区拥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和动力。
自1988年建区至今,经历了岁月洗礼和多次蜕变的渭南高新区已经成为基础雄厚的“产业宝地”。目前,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建成区33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1个直管社区,常住人口约17.5万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渭南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奋楫笃行再出发的突破之年。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这个新赛道率先破题?作为渭南市工业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渭南高新区已然做足功课。2024年全区工作大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把传统制造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基底,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传统产业“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蓝图已绘,路径已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渭南高新区朝哪发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如何发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强企育链,构建“4+N”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到“智造”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全自动化车间、信息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平台……当印刷装备装上聪明的“大脑”,让一家传统的印刷制造企业焕然一新。
在全国印包行业龙头企业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的智能工厂内,从原材料的入库到实际生产过程,再到终端产品出厂,基本由各个过程的智能化设备完成,极大减少了人工干预环节,生产效率提升了两倍,人工成本降低了一半,智能化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
从一域到全局,渭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诸多传统制造业大刀阔斧的颠覆性变革,以智能制造为驱动力,向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发力,推动“高新制造”向“高新智造”转型升级,从而释放出蓬勃的新质生产力。
“小巨人”释放科技创新“大能量”
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激活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渭南高新区深谙此道,并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力创新主体培育,全面提升园区创新体系效能,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小到日常智能家电,大到汽车、飞机、轮船使用的芯片,投入市场前都要用探针检测性能。
在渭南高新区,渭南木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生产研发测试探针、测试治具、测试设备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核心技术在行业内遥遥领先,产品探针性能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不断提升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这是木王科技,也是渭南高新区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人才发力不断攻破核心技术难关和“卡脖子”问题,正在助推渭南高新区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圈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靠人才、靠服务、靠载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人才。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高度契合。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构建“1236X”聚才新模式,构筑“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洼地,着力以“人才链”耦合“产业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如何推动各类人才各展其长、竞相成长?重点是落实好各级各类人才政策,及时兑现人才补贴、奖励,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需求,倾力为人才兴业保驾护航,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愿意留,进而凭借优质人才队伍带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服务110”热线、企业服务专员、“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模式、“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渭南高新区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掷地有声,形成服务产业、鼓励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生态,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渭南高新区还将致力于用好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自贸区协同创新区金字招牌,多元多点布局搭建创新孵化平台载体,加速推进3D打印和酵素城高能级孵化器建设,全力筹备承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渭南分中心和上海渭南联合创新中心“双中心”落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当下和未来,渭南高新区需要紧跟新时代步伐,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立足现代化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基础优势,在“产”和“育”上同时发力,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渭南高新模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