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包头稀土高新区,金力永磁智能化车间内,机械臂精准抓取钕铁硼毛坯,送入全自动烧结炉——这座全球最大烧结钕铁硼工厂的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定格在“年产2万吨”。而不到5公里外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工程师正调试全球首条固态低压缩储氢生产线,氢气分子被稀土合金“锁”入晶格,化作零碳排放的能源密码。
这里是中国稀土产业的“心脏”。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唯一冠名“稀土”的国家高新区,如今,这里已形成从冶炼分离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稀土新材料产能达27.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近1/3。
走进天和磁材数字化车间,磁材毛坯经过磨加工、电镀、检验检测等工序,48小时内变身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部件,直供车企。2024年,天和磁材获得了由SGS绿色产品服务自愿性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烧结钕铁硼和钐钴稀土永磁材料碳足迹证书”,绿色工艺让稀土永磁材料脱胎换骨。
在安德稀耐新材料厂房,稀土复合高辐射涂料正被喷涂至高温窑炉内壁。“添加镧铈元素后,耐火材料热效率提升15%,包钢集团2000立方米高炉已年节约标煤1.2万吨。”企业负责人抚摸着泛着金属光泽的样品,身后是年产12万吨的镧铈应用生产线——全国首条将稀土植入耐火材料的生产线,让白云鄂博矿的“边角料”身价倍增。
这样的绿色蜕变并非个例:稀奥科、金山磁材等7家企业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工厂”,华鼎铜业阴极铜、震雄铜业电工铜线坯等产品戴上“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桂冠。
转型的脉搏在数据中跳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内,科研团队正攻关“稀土+固态储氢”技术,5公斤储氢合金即可驱动氢能重卡驰骋百公里。英思特董事长周保平在上市仪式上表示,英思特将继续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紧紧围绕国际知名消费电子领域客户群,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品类。同时,英思特还计划向汽车、工业电机、机器人等稀土永磁材料其他下游高附加值的产品线拓展。
暮色中的包头稀土高新区,北方股份厂区驶出百吨级氢电混合矿卡,车尾扬起的不再是黑烟,而是水蒸气。从“点土成金”到“零碳工厂”,这片承载着“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嘱托的土地,正以“绿”为笔,书写中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一条“资源—材料—装备—数据”的绿色价值链已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