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寨东村党支部书记张选民。 右:斜上村党支部书记任锋辉。
收获季,斜上村猕猴桃硕果累累。 行波摄
妇女在寨东村村集体企业——杨凌秀姿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务工。 齐卉摄
杨凌一共有78个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全国出名的农科城里,78个村党支部书记个顶个的强。当最年长的和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坐在一起,共话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计时,他们会有代沟吗?观点会冲突吗?他们又是如何带着村民“突围”缺土地、没能人、没资金的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凌寨东村和斜上村,一东一西,距离不远,只有2公里。相似的是,两个村的村民均以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从一无所有到初见成效。两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一老一少。寨东村张选民今年67岁,是杨凌最年长的村党支部书记,即将退休;斜上村“90后”任锋辉今年刚满30岁,是杨凌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一年有余。
没有会议桌,没有主席台,两人见面聊上了,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交流会。11月24日,在寨东村的村集体企业——杨凌秀姿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一老一少两个村支书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经验、话发展、说难题。屋外的冷风似乎也来了兴趣,呼呼刮着,“趴”在窗户上不走,“听”起了热闹。
谈经验,带着新企业快步走
离寨东村村委会不远,杨凌秀姿服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服饰厂)里,妇女们正专心致志地埋头缝制一批学校定制的校服。上个月,43岁的五泉镇帅家村村民王娟妮因为熟练度高、做活快、计件多,工资收入达到4300元。
而在去年9月之前,这个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服饰厂还是一片荒地。“过去村集体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些流转土地的费用,自身没有‘造血’功能,难以让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张选民也曾愁得夜不能寐。
“没人才,就把能人聚集起来商量;地荒了这么多年,就下硬茬收回来发展村集体经济;没资金,大家入股齐发展!”张选民说起发展经验,最大的感受就是,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2019年大年初一,趁着返乡的能人们都回村过年,张选民组织召开了返乡人士茶话会,通过梳理、讨论、调研,最终村上决定筹建寨东村集体产业园,以“村集体土地入股+政府资金资助+股民资金入股”的方式,建设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个项目——杨凌秀姿服饰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4月,服饰厂建起来了,却遇到了疫情。订单从哪来?张选民邀请了好几所学校的校长,参观了厂区,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场由本村妇女穿着亲手制作的校服表演的模特秀,一举拿下了好几所学校的校服订单。由过去和南方制衣企业合作到选择本地制衣企业,杨凌各学校也大大降低了校服成本。
张选民笑着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服饰厂净利润在40万元左右。今年底,村上将进行第一次集体分红。“村集体经济,启航了!”
话发展,猕猴桃售价咋翻番
“90后”任锋辉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干练。听着叔辈张选民侃侃而谈的治村经验,这个有着本科文凭的大学生村支书点头称是,虚心学习,同时也表达着自己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思路。
“我们斜上村有940亩猕猴桃,论规模虽说是杨凌第二大的猕猴桃种植村,但和周至县、眉县的规模产量没法比,而且大多数种的还是老品种,怎么卖?怎么发展?”
任锋辉意识到,农产品要以质为先,打开市场,品质才是王道。2017年8月,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他开始带头更换猕猴桃新品种,跟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学习种植技巧,并将优质果免费寄给全国各地的朋友试吃,由此打开了国内市场。“2018年我发货最多的一天,共发出去了327箱猕猴桃。”他说,“今年初,我们陆续将老品种换成了‘农大郁香’‘瑞玉’等新品种,产量高、果子大、味道好,非常受市场欢迎。”
销路慢慢打开了,如何做出有自己品牌的农产品呢?任锋辉当机立断,拿出2800元设计费,找厂商设计了一款带有村名的包装盒,并自费购买了3万个纸箱,给村里的种植户使用。
2019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任锋辉总结销售经验,开始指导村民建设绿色标准化猕猴桃果园,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实现统一销售。
建电商厂房、中小型冷库,成立社会化服务中心,为有机猕猴桃基地认证做准备……说发展,任锋辉带着全村村民正在做的事情可真不少。今年猕猴桃销售季,连续一个月,快递车从斜上村每天拉走1000件猕猴桃发往全国各地。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可以说,种植新品种、发展电商、建立标准化果园等一系列措施,让我们村猕猴桃的售价翻了一番。”任锋辉告诉记者,去年全村因为猕猴桃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说难题,乡村振兴急缺人才
你一句、我一句,老少村党支部书记的交流,既有工作中的艰难,又有成功后的喜悦;既有被群众不理解的压力,又有被群众赞誉后的开心。说到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二人异口同声:缺人才。
“村里大多数劳动力,年纪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非常慢。”老支书张选民说,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涉及经济、生态、文化、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乡村要发展,要振兴,还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回乡发展。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满怀热情投入到农村,当好村里的带头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思想开放、敢想敢做的人。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无论是村干部还是返乡创业人才,都要考虑村上的产业发展,考虑群众的生活幸福程度,考虑如何带着大家共同致富,这必须有着坚定的信念。人才振兴是个大话题,得一步一步稳步走,带头人要思路清晰,紧跟时代。”任锋辉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支部看支书。两位村党支部书记的讨论持久而热烈,满心里都是农业农村发展,言语里都是乡村振兴大计。
“年轻人,你好好干,以后的发展,就看你们的了!”
“叔,你放心,没问题!”说完,他俩都笑了。
记者手记
用好人才 振兴乡村
年轻人在干,年纪大的人也在干。张选民和任锋辉,一老一少两个村党支部书记,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热血和力量。一场热情洋溢的聊天,把“老经验”“新思路”阐释得淋漓尽致。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村民增收入、谋幸福。
“让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就是给大家最大的实惠。”老支书张选民朴实的话,道出了全体村民心中所愿。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做到这一点,重点在产业振兴,难点也在产业振兴。寨东村和斜上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却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优势,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村支书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解决一些村民纠纷,还要筹谋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增收等大事。两位村支书头疼的难题——缺人才,也绝不是他们遇到的个例。现在,不少乡村在产业发展中都存在缺少规划、产品销售渠道不宽等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留住人才更需要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政府部门应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上升通道,有更好的待遇。”张选民说。“不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乡土人才,只要能为产业转型发展出谋划策,我们都迫切需要。”任锋辉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像任锋辉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每一个村子的振兴,走过的都是一条不无艰难的创新探索之路;每一个人才的返乡扎根,都是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路上解决难题最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只有用好人才,才能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