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气温回升,杨凌示范区曹新庄农业试验田内的800亩“西农585”小麦进入了返青和拔节期。放眼望去,挺拔的麦苗绿油油一片,显得生机勃勃。
“今天麦苗分化程度如何,植株生长情况怎么样?”2月23日,记者来到试验田,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栽培专家张睿在和几名农技人员交谈着。他们围在一处麦田旁,张睿在地里仔细地检查了一番,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出其中一株,在手里转了一圈数了数,“这株的麦茎有些多,会将主茎的营养抢走吸收,小麦长不壮实,也不利于成穗。”
众人若有所思之时,只见张睿又从内衬口袋里掏出一个针线包,从里面拿出一根细小的银针,一层一层剥开麦苗的根茎。他向记者介绍,这个叫“拔穗子”,要看小麦穗子的分化程度,每个茎都有穗,3条次生根成一颗穗,不能成的就会死亡。一般只要一株成2至3个穗子,就可达到小麦高产要求的成穗数。通过水肥管理措施群体调控,让小分蘖淘汰,将大分蘖留下,保障麦子的成长健康。
查看完植株,张睿从兜里拿出一个卷尺量了量根茎长度,又刨土查看土壤墒情,检查的结果登记在了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查看小麦苗情、墒情、病情,就像医生通过看X光片分析患者的病情一样,我们就是通过分析土壤墒情、叶片和根系生长情况,给小麦‘把脉就诊’。”
连日来,张睿一直奔走于田间地头,查看越冬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害,做好田间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张睿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十分重视预防结合,按照“因地因苗、分类管理,控旺促壮、促弱转壮,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现在在麦田普遍做好春灌、追肥和“机械镇压”保墒提墒等措施,就能有效夯实小麦生长需要的各种因素。
临近中午,试验田里热闹了起来。张睿和几名农技人员热烈地讨论着,时不时将重要信息记录在案。他认为,就近期可能发生的干旱、病虫害等情况与各地植保站、种植大户做好信息沟通,强化技术措施落实,才能确保冬小麦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做好基础保障。“做好粮食安全保护伞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义务与职责。”张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