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立足实际,创新工作,以乡村学堂的“小切口”为载体,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文章”,精心打造乡村学堂“大碗茶”特色品牌活动,努力探索试点工作“杨凌经验”。
做好“建起来”文章。杨陵区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确保乡村学堂“建得成、用得上”。整合利用现有阵地及资源,按照“四有”标准(即有学堂标识、有培训场地、有教学设备、有专职人员),全区建成乡村学堂78个。精准掌握城乡居民需求,设置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8大类课程菜单,采取“一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和提前预告的方式,科学策划设计内容,实现学堂活动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采取“择优入库、结构合理、动态管理”的办法,建立包含高校专家、“五老”人员、乡贤人士、行业能人、道德模范等在内的328人的师资库。
做好“用起来”文章。创新管理,优化制度,确保群众“进得来、有收获”。杨陵区推行“1+N”课堂模式,“1”为规定环节,主要是在开课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宣讲新思想,“N”为自选动作,主要是根据群众“点单”,开展8大类课程培训教育,让群众乐于参与、学有所得。建立菜单式服务机制,制定了涵盖18类内容的志愿服务菜单,推行群众点单、乡村学堂接单、志愿者服务买单、群众评单模式,加强与群众互动。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推行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并将积分结果作为“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做好“实起来”文章。杨陵区突出思想政治功能,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把新思想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群众传递,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突出服务发展功能,建设开展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发挥杨凌“农科城”深厚农科教资源优势,组织农科专家、“田园使者”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难题,提升杨凌科技运用推广效果。突出文明引领功能,建设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把“一约四会”活动搬进学堂,广泛开展推选身边好人等各类主题活动,推动农村风气向上向善向好;把乡村学堂办进社区,针对进城农民积极开展心理调适,引导他们尽快适应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加速文明习惯养成,带动形成文明新风尚。
特色活动“润民心”。杨陵区依托乡村学堂,举办文明实践“大碗茶”等特色活动,开展“讲农耕故事、取致富农经”“听传奇故事、赏威风锣鼓”“农城故事会”等为主题的文化讲坛活动,让群众在农闲之时了解感受杨陵厚重的农耕历史文化,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好政策进入百姓家庭、融入百姓生活。
农科优势“赢人心”。杨陵区发挥“杨凌农科特色”,整合全区农业科技培训基地资源,设立“田间课堂”教学点,以乡村学堂为纽带,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搭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利用师资库专家和“田园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两大群体,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业科技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同时,设计开发学堂管理系统,提供信息发布、课程调研测评、网上选课等功能,建立“一站式”线上学习服务平台。
志愿服务“贴民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抓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末梢”,依托“志愿云”系统累计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组织300余个、项目420多个、基地30个,推行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评选特色项目88个,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工作,结合重要节点,大力开展“农技培训助春耕”“战疫情 聚合力”“文明交通”“猕猴桃种植及电子商务线上销售”“月嫂”技能提升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贴心服务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