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是大自然对人们辛勤劳作最好的馈赠,而对于绵延着数千年农耕血脉的“农科城”杨凌来说,春华秋实却是对其24年来勇担使命,服务“三农”,播撒“金种”,促四海田畴香、八方仓廪实的最生动诠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关乎国运民生,打好种业翻身仗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依托科研资源雄厚、育种技术领先、产业要素集聚、合作交流活跃等优势,积极育良种、推良技,为国家种业装上“杨凌芯”。
示范推广结硕果
7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丰华源农场中,6000余亩油菜一望无垠。微风轻拂下,一垄垄油菜左右轻摆,似在昭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一想到这片油菜不久就会结出沉甸甸的籽粒,农场负责人王敬东不由得心生欢喜。
“‘鸿油88’是来自杨凌的品种,是去年我在品种推介会上淘到的。经过试种,效果不错,今年又把这个品种的面积扩大到了2000多亩。这个品种不仅含油量高,而且产量高,只要精心管护,亩产最高能达到400斤,在我们这里很受欢迎。”王敬东说。
沃野之上,油菜随风轻舞,玉米傲然挺立;万千粮仓,麦粒饱满……这些散落在四海的“杨凌种”,无不诉说着良种撒天下、惠泽千万家的动人故事。
良种推广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需要多方联动,不断拓宽渠道。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263项,交易金额突破2.3亿元。示范区还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小麦、玉米、油菜、瓜菜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活动,集中展示育种专家、育种企业培育的新品种,为新品种示范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杨凌农高会期间举办的“种业专题展”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也成为种子选育、生产经营和推广主体间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的重要渠道以及加强种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良种生根,良技领衔。依托区内两所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其中289个示范推广基地分布在贫困地区,1万多名杨凌科技“二传手”遍布全国,数以千计的新品种、新技术被输送到广大旱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中受益。据悉,年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亩,推广效益达231亿元。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区、市)、274个县(区)的16299名学员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一批扎根当地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快速成长。
扎根沃野推良种
6月28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处春油菜育种加代试验田中绿意盎然,一丛丛油菜长势喜人。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正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试验田中,详细观察记录油菜品种生长情况。
“品种选育过程漫长,往往要经历十余年,甚至更久,但品种育成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只有历经试验、示范,直至大面积推广,实实在在地让农民增产增收,才算成功。”这是任军荣多年的坚守。
为进一步推动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在汉中市勉县、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张掖市等地建立油菜试验生产示范推广基地,以良种为支撑,与相关企业联合进行订单生产、收购。任军荣和他的同事常年往返各地,将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夏收已终,颗粒归仓。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却依旧闲不下来,育种材料需要考种,实验的相关数据也需要整理。对于张正茂来说,忙碌早已是常态。
近年来,张正茂团队始终致力于小麦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我们采用‘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并在各地建立试验示范站和新品种示范园,组织小麦新品种观摩,让小麦良种‘遍地开花’。”张正茂说。
不仅如此,张正茂还是“农科使者”。他将小麦良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让“杨凌种子”在海外结出硕果。“我们把优秀的农业科技和优质品种推向海外,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为共同打造‘国际粮仓’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正茂说。
“十三五”期间,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多项,培训110多个国家2900多名学员。仅2020年一年,杨凌面向旱区就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
助农增收显威力
“你看,这一片种的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育成的‘陕单609’‘陕单650’‘陕单636’,这几个玉米新品种不光产量高、耐密植,还抗倒伏,今年保准能有个好收成。”7月20日,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玉米种植户高海宽站在田埂上,正熟练地操作无人机给玉米喷洒农药。看到自家的玉米长势喜人,高海宽不禁喜上眉梢。
提及玉米种植,高海宽感触良多:“我从2008年开始种玉米,起初只敢小打小闹,守着20亩地,精心照看,到头来一亩地也没多少产量。”后来,高海宽开始慢慢摸索,一边找好品种,一边学技术,慢慢扩大种植面积。“这几年,我种上了薛教授的新品种,还跟着他学了很多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管理,玉米逐年增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作为营盘梁村的玉米种植大户,高海宽深知好种子、好技术的重要性。他拿出120亩地供榆林农技中心用于品种试验示范。同时,在他的带动下,周边郝滩镇、安边镇等4个乡镇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也开始种植新品种玉米。
从最初的20亩到如今的630亩,亩均种植密度从4000株增加至5500株,产量也从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纯收入达40万元,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近20万亩。这一个个醒目的数字,皆是杨凌良种、良技推广在“塞上明珠”书写的精彩篇章。
“黑小麦今年丰收了,周边几个村的种粮大户都想跟着咱种,刚打电话过来订种子呢。”7月22日,咸阳市永寿县监军街道永寿村永红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永红刚挂断手中的电话,就迫不及待地跟家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2017年我开始试种西农的黑小麦品种,今年种了200多亩,亩产最高能达到350公斤。麦子刚收回来,就被收购了,加工成面粉、挂面,卖到广州、深圳等地。黑小麦的价格也高,收入非常可观。”贾永红高兴地说。
前不久,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比什凯克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西农小麦品种“普冰151”完成了收获。由于干旱天气影响,当地的农作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而“普冰151”却经受住了考验,亩产依旧保持稳定,在当地受到一致好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自杨凌启航,乘风破浪,在中华大地书写岁丰年稔的壮美画卷,在中国以外的广袤田野上班行秀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杨凌力量”,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磅礴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