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8个国际合作园,组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农业援外技术培训覆盖110个国家3000多人,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创新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为目标,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抓手,积极践行国家使命,加快推进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开拓了新局面。
使命在肩
更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
8月12日,第六届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视频会议审议批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构想》,标志着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完成法定审批程序。
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两年来,杨凌示范区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协同并进、形成合力,奋力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为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日,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项目工地一派大干快上的火热场面。“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主体工程、二次结构、公共区域机电、公共区域吊顶等工作均已完成。”项目负责人杨鹏说。
今年,杨凌示范区启动了4个方面12项重点项目。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核心项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项目占地85.06亩,总投资8.5亿元,主要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合作发展中心、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等。
此外,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启了线上实践教学新方式,目前已推送20多项专题课程,开展7次农业技术线上参观学习,有3000多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观看。
在杨凌示范区的不断努力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已从我国单边倡议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集体行动,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推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聚焦农业
更高水平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
7月6日,商务部公布18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杨凌自贸片区报送的《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入选。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自2017年4月1日揭牌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差别化改革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杨凌经验”。截至目前,形成创新成果60项,其中6项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1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6项入选全省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7月23日,杨陵区揉谷镇,杨凌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正在火热施工。“项目一期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目前道路已经全部成形,生活配套区主体完成40%。”项目负责人黄勇告诉记者。“杨凌综合保税区是我国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重要平台,也是杨凌自贸片区开展农业领域制度创新的承载平台。”陕西自贸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苏亚文如是说。
今年以来,杨凌自贸片区以创新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为目标,以综合保税区为发力点,强化项目带动,创新交流机制,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再开新局。
区校融合
更高质量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
7月21日,杨凌菲格庄园无花果种植大棚里,来自巴基斯坦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金乐天在观察土壤环境改良试验效果。“今年是我在杨凌学习的第7年,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的‘理论+实践’培养方案很有用。毕业后,我要把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我的祖国。”金乐天说。
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各类国际化培训班,定向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19人,为我国走出去企业和驻在国培训农业科技骨干1200余名。
万里之外的中国—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连片种植的大豆郁郁葱葱,饱满的豆荚相互簇拥。两年前,来自杨凌的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品种在这片“上合之田”试种后不负众望,长势喜人。
为加强海外示范园科技成果辐射推广作用,杨凌示范区借助区内高校优质农业科教资源,建成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8个国际合作园,先后派出73批194人次专家团队进驻,示范园筛选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海外示范种植25万亩,辐射带动当地群众种植超450万亩。
近期,杨凌示范区举办多期线上援外培训项目,“云培训”“云讲座”“云参观”成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杨凌开展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培训的新常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杨凌示范区将加快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和杨凌自贸片区建设,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新模式,为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着力擘画“立足中国、辐射上合、联动周边、面向全球”的农业国际合作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