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 | 昝林森委员:加强农业品牌体系建设 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09 15:5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品牌建设是突破口。塑造产业品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带来了“关于加强我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的提案”。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品牌建设意识缺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昝林森表示,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参与全球的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来看,农业品牌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大农业,没有大品牌。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86亿吨,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水产品总量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果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但缺乏大品牌,没有形成中国特色农业名片,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农业的格局与大品牌的战略极不对称。

二是品牌建设组织化程度低,合力不足。尽管我国在农业品牌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塑造了多个品牌,但仍与我国农业的全球地位并不相称。在农业品牌建设上,组织力度尚显不足,没有体现出举国体制的优势,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企业优势、政府组织协同上没有形成合力。

三是农产品生产观念陈旧,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与农民建立了利益共同体。而我国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部分地区依然沿用以往的农产品产销模式,经常出现产销环节衔接不当等问题,加之缺乏科学规划、长远目标定位和完善的品牌运作模式,影响了我国农业品牌的建设。

四是品牌缺乏科技含量,竞争力不强。为了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需要生产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但国内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最大价值,从而影响了生产企业的效益,不利于我国农业品牌的建设。同时,生产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和农业品牌意识,导致一些特色产品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整体占有率。

针对上述问题,昝林森认为,应从四方面着手完善品牌建设机制,即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品牌建设机制,打造中国农业品牌的全球名片,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是发挥举国体制,塑造中国农业的全球名片。建议编制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顶层规划,发挥政府主导、区域协同、企业参与、社会推动的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小麦、玉米、水稻、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系;打造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品牌体系;构建“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次的中国农业品牌的全球名片体系,对外形成优势大产业的国家品牌、特色产业的区域品牌和骨干企业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强化品牌意识,营造品牌建设文化氛围。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宣传活动,逐渐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品牌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出品牌建设的浓厚文化氛围。把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协会、企业等工作规划中。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指导,不断优化扶持政策。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品牌科技含量。农业的品牌建设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创新是农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农业品牌的科技含量,确保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标准化推动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关键,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供给,从而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创新品牌建设机制,构建品牌共享模式。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协调和指导作用,以及不同区域间协同机制和企业、协会的联盟组织作用,构建政府、区域和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品牌建设机制,打造中国农业的全球品牌。建设国家农业品牌的共享机制、区域协同共创品牌以及品牌价值共享机制,构建国家品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享的模式,打造中国农业品牌的全球名片,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