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在阳信已逐渐成为历史,当地农民种地用上了“云”科技,享受到大数据,点开手机就能用上精准气象、遥感观测、水肥一体等智慧服务。
“别人看天,我看屏幕;别人有好经验,我有大数据。”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镇孙家围子村孙站峰说。2016年,孙站峰返乡创业,投入多年打工积蓄,一口气流转1000多亩地种小麦。
他说的可不是玩笑话。8月2日一早,他打开智慧农业系统,就可以看到温度26.8℃、湿度74%rh、降雨0.2mm、东南风一级等等,之后48小时的天气情况也一目了然,精度达1平方公里的农业精准气象服务帮了他大忙,“播种、喷药、收割看天而定,农事安排更加合理。”
孙站峰的底气来自一套线上智慧农业系统。智慧农业咋种地?“电脑代替人脑,机器代替人工,点手机代替动锄头。”孙站峰说。
点开屏幕,卫星“眨眨眼”,地块分布、苗情长势立马就看得一清二楚,这说的是遥感监测系统。传感器实时收集湿度、温度等信息,浓缩成一张张曲线图,号准脉“对症下药”,这说的是物联网系统。手指动一动,输入氮磷钾比重,不远处的配肥机隆隆作响,精准调制的营养套餐就做好了,庄稼“缺什么补什么”,吃上精细营养套餐,这说的是水肥一体化。
智慧农机更是全程贴心服务。孙站峰说,大型自走式打药机伸展长长的双臂,缓缓地在田间漫步,四周水雾弥漫,一架打药机能节省十多个人工。精量播种机一扫而过,播种精度在毫厘之间。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自动识别地块,不到一天时间1000亩地颗粒归仓。
孙站峰成了当地种粮“明星”,今年夏收,他的10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早早和企业签了订单,每斤比普通麦子多卖0.1元,每亩地减少成本近100元,一季多赚十多万元。
如今,阳信鸭梨等特色产业也都受惠于智慧农业系统。劳家村,230多亩老梨园变身“聪明”果园,田间管理流程全升级。就拿田头的智能监测站说,果园里藏着红外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发现病虫害,立即拍照上传,与后台大数据比对后,智能识别害虫品种,告知专家和农民。
目前,智慧农业已在阳信落地生根。目前,该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到90%,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4300亩,节水灌溉面积达50万亩,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9.6%,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到75.7%。在这里,农民种地更轻松、更智能,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