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在中国农民画之乡西安市鄠邑区采访,一下高速路口,一支如椽巨笔,饱蘸多彩颜色直指蓝天,笔下农民肩扛农具牵牛犁地的小品塑像冲入眼帘。
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户县农民画”,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夸张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当地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1988年,户县被原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9月22日,记者联系到“户县农民画”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潘晓玲。家住甘亭镇东韩村的潘晓玲介绍,20世纪50年代,“户县农民画”由7位老艺人糅合关中的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民间技艺创作发展而成。因用色饱满,反映农民生活场景,在全国引起反响,经过不断地锤炼、提升,逐渐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多年来,累计创作的作品达10万余件,有12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目前尚有一两百人活跃在当地画坛。
潘晓玲从小受母亲剪纸艺术和当地绘画氛围的影响,打小就酷爱这门技艺。她1974年开始参加农民画创作活动,40多年来,她坚持一边劳动,一边画画,亲身体验,实地写生,举办画展,其个人和作品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斩获诸多殊誉,如今她已成为这方面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
在潘晓玲的画室里,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农村生活场景展现在记者眼前。《现代化养鸡场》的画面令随行摄影记者发出惊叹:“同样的题材摄影作品也多有表现,可潘老师的画面冲击感强,一下子就跳了出来。”画案上,一组关于农村户外用电安全的宣传画正在完成之中。画面上,一对农村小夫妻在电杆下取土,正往架子车上装运,电线杆摇摇欲倒;高压电网铁架上,风筝挂住了高压线,引发放风筝的农民触电倒地……一幅幅言简意赅的画作,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这是给农电系统赶制的一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场景,随着生活的变化,我们的作品也在与时俱进,从过去单纯的农事活动、丰收景象,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要画出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潘晓玲说。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户县也撤县设区,变成了西安市鄠邑区。“我们农民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智能手机、小汽车在村上也很常见,耕地每人也就0.5亩。像前些年家家户户收麦子、晒玉米的农事场景也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挣钱了,以后的娃娃们像这样的农事场景也不会再经历了。”谈到传承,潘晓玲充满了忧虑。
潘晓玲的老伴几年前去世,家里的土地也流转给了别人,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事业,虽然从小受潘晓玲耳濡目染都能舞弄舞弄这项技艺,但和大多年轻人一样,这也仅仅是她们的业余爱好。现在,潘晓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外交流和对娃娃们的培养上。她的画室就布置成了一间大教室,成了她对外交流的主阵地,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交流团体来这里交流、体验。如今,潘晓玲每周都要给附近的孩子们带课,让娃娃们从小喜欢并掌握这门技艺,也让这门技艺能持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