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国家的帮扶政策,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家。我还在坤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打工补贴家用,不像以前那样紧巴巴地过日子了。”9月27日,回忆起脱贫前的日子,家住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吴庄村的贫困群众李湘兰感慨万分,她说,“我老公双目失明,手部还有残疾。家里的老砖房漏风漏雨,原来的日子可不好过呀!”
李湘兰一家的变化,是汉中市汉台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缩影。2018年,汉台区55个贫困村整体出列,全区实现整区退出。
在汉台区徐望镇汪洋村贫困群众蒋正荣家的猪圈里,60多头膘肥体壮的猪快活地打着滚儿。“看样子,今年毛收入能有六七万元。”蒋正荣说。
蒋正荣家4口人,三四年前,他们靠种5.2亩地和打零工生活。“那个时候我家里的纯收入是负数,入不敷出。”蒋正荣说着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近几年他们家的收入:2016年家庭总收入26920元, 而到了2018年,家庭总收入达43634.89元。
他家收入的变化,离不开汉台区对贫困户在产业上的扶持。在徐望镇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蒋正荣学了半年养猪技术,随后,贷了5万元产业贷款,养了6头种猪、7只小猪,如今,养殖规模已达67头。养猪不仅使他家实现了脱贫,还让蒋正荣先后被评为市级、区级“脱贫明星”。
产业扶贫是汉台区促进脱贫攻坚的“法宝”之一。2018年,汉台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5.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2元;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食用菌规模达到500万袋;果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新建养殖场2座,新增生猪2万头、家禽10万只,全区建成规模化养殖场77座,全年出栏生猪12万头、家禽10万只。
如今,李湘兰还在为另外一件事高兴着。“我家今年代养生猪的分红预计能有3336元,再过一阵子就能分到钱啦。”李湘兰说,看着产业分红一年比一年多,对未来的幸福生活,自己充满了期盼。
家住汉台区汉王镇红星村的贫困群众杨渠汉也兴奋地说:“我们家现在把土地入股到村里土地股份合作社拿分红,自己还可以到村里产业合作社务工。两份收入,为我脱贫铆足了劲儿。”
杨渠汉所在的红星村早在2017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三变”改革。该村先后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农民土地100%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100%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年底,红星村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
“红星村‘两个百分之百’的‘三变’改革经验,在全省被宣传推广。”汉台区农业农村局干部曹晓东介绍,以前,大部分村集体资产都以低价出租,丧失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群众利益也严重受损。现在,将经营性资产、土地资源逐步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集体自办、招商引资、入股联营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也就更有保障了。
目前,汉台区耕地流转率达到55%,207个村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135个村注册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55个贫困村已全部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记者手记
“三变”改革促农户走向市场
陆晟
从过去的让土地撂荒、资源浪费,到如今的人人“入股”、高效利用,农村资源经过“三变”改革得到了合理化的配置,也为盘活农村产业发展找到了出路。
把农户引向市场,是盘活农村产业的重要环节。如果缺失这样一个环节,农户和市场间的断层长期存在,对农村产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介入,正好为农户和市场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汉台区的成功实践,我们看到,“三变”改革把农户同市场联系起来,通过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互助合作,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