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起农业高科技 “整”出果农高收益 黄陵苹果插上农业物联网翅膀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刘印 发布时间:2019-10-17 09:51

10月8日,黄陵县阿党镇唐呼村的京东农场阿党镇苹果示范基地里,一个个“涂脂抹粉”的苹果早早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基地数控中心大屏幕上,果园各个区块的土壤、水肥、气象等数据一目了然。“往年果农对果树的管理比较松散,今年通过京东农场的全程数据化管理,打药、施肥都比较集中,苹果比往年个头要大一些,肯定能卖上好价钱!”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双奎高兴地说。

近年来,黄陵县紧扣农业增效、果农增收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助力苹果产业后整理,实现生产环节提质、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联”起农业高科技,“整”出果农的高收益。

精细监管让苹果好吃也“好看”

今年5月,京东集团与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在唐呼村建立了占地200亩的京东农场,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为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提供示范样板。9月20日,在黄陵县苹果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布会上,京东集团代表与当地合作社签订线上销售协议,客商代表与当地果企签订了8000吨苹果的线下销售协议。这次销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插上农业物联网翅膀的黄陵县苹果,线上线下销售正式全面开启。

“通过几个月的建设调试,工作数据平台已全部建成。园区利用物联网传感及成像技术采集图像,对土壤、水肥、气象、病虫害等苹果生长参数进行监测、管理,而且园区所有作业都按数控中心指令进行。”刘双奎告诉记者,基地生产的苹果都是一物一码,生产管理和销售以及仓储等信息全程均为可视化监管。苹果成熟后,通过京东农场专属平台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了解到每一个苹果的信息。“我们的苹果不仅好吃,而且消费者对苹果生长全程都‘看得见’”。刘双奎说,目前,合作社正在做营销策划和包装设计,京东农场阿党镇苹果示范基地好吃又看得见生长过程的苹果很快就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苹果是黄陵县农业支柱产业。2018年,全县果园面积25.3万亩,挂果面积21.5万亩,总产量29万吨,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6860元,果区人均果业收入23015元。

“我们希望利用京东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全县果园生产水平。同时,借助京东强大的网络平台,提升苹果品牌营销能力,加快推动我县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步伐,增加果农收入。” 黄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东峰说。

分级分选让好果卖出好价钱

10月9日,在黄陵县田庄镇宏昌果业公司标准化厂房内,今年才组装起来的法国智能选果线正在工作。“以前苹果成熟后,大部分果农都是直接通过果商收购,将苹果从田间地头直接卖给果商。这也带来一大难题——大小不同、成熟度各异的苹果,掺在一起混卖,不仅影响了品质,还形成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田庄镇经济综合服务站站长李永宁说,“现在有了智能选果线,可以智能分拣、分选,通过光谱仪可以准确地对苹果的颜色、大小、瑕疵、糖度、霉心病等内外部指标进行检测。每小时5吨的处理效率,比起人工来说每斤可节省0.3元。精选过后,每斤苹果还可增值0.5元左右。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给果农减少了许多开支。”

“今年,优质苹果卖到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80毫米尺寸的一斤4.8元,75毫米尺寸的一斤3.8元。”说到安装选果线的好处,阿党镇太贤社区诚信果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军非常高兴,选果线运营后,去年选果2240吨,为贫困户免费选果59吨,平均每斤苹果收入增加0.72元,合作社去年增收30多万元。

“以前一筐苹果只能卖几十元,分级分价以后,一筐苹果就能多卖100多元。”经过一系列苹果后整理措施以后,隆坊镇果农刘建龙增收明显,说起变化满心欢喜。

近年来,黄陵县积极推进以苹果分选、包装、储运、加工、营销等为主的后整理工作,企业、合作社、大户纷纷购置引进智能选果线,修建冷(气)库,建设集散市场,购置冷链运输车辆,推行苹果个性化、小型化包装,并在省外城市建立了延安苹果专卖店。目前,黄陵县已建成7条苹果智能选果线,建成果品集散交易市场4个、专业村交易服务中心10个,购置冷链运输车11辆,建成生态观光园4个,全县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115家,整个苹果行业蓬勃发展,果农实现了普遍增收。

越来越深入细致的后整理不断倒逼苹果生产环节的持续升级。黄陵县在果业生产中,从优化品种结构着手,不断引进新品种,更新栽培管理方式,运用最新科技手段,提高果实品质,使黄陵苹果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