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 以高品质赢市场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齐卉 发布时间:2020-02-18 09:38

在全国,“陕”字号农产品不可谓不出名。凭着出色的品质,我省农产品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市场认可。

色泽艳丽、果肉香脆、酸甜适度的陕西苹果;

富含维生素、果实肥厚、酸甜爽口的陕西猕猴桃;

淀粉含量高、富含维生素、脂肪含量低的陕北马铃薯;

……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我省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抓紧农时,有序开展春耕生产,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打下基础。

提升品质,陕西农产品走向全国

“今年,我们在全区建立8个草莓示范点,实施面积共17.2亩,全面推广应用辽宁丹东先进的草莓管理技术,未发生1起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例。”1月8日,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何永民告诉记者,长安区不断优化蔬菜水果产业发展模式,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各类蔬菜瓜果种植效果良好,引进新型全钢架日光温室棚2栋,分别进行草莓和甜瓜示范种植,利用椰糠、益生菌等进行甜瓜、草莓的种植,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

1月8日,刚刚给西藏客户快递了15公斤草莓的长安区引镇南留村草莓种植大户吴化民告诉记者:“我种了11棚草莓,仅仅是来采摘的客户,就基本把我的草莓买完了。凭着口碑,顾客也会让我把草莓代发上海、甘肃、河南等地,给亲朋好友品尝。”草莓作务方式改变了,品质大幅提升,销售就不发愁了。吴化民告诉记者,他种了10年草莓,生产方式一直在进步。由传统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精细化、绿色种植,草莓的品质越来越好了。“过去我用化肥,也没有疏花疏果,土壤板结,品质下降;如今一亩地我用8至10立方米发酵好的有机肥,结合油渣一起上在地里。每年3次疏花疏果,一棵苗子只结两三个果子,但个头大,产量反而增加了。”吴化民笑着说,以前一亩地产草莓1000多公斤,现在能产2500公斤,果优量好,收入大大提高了。

立足资源优势,我省各地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稳粮、扩菜、提茶、增特色的思路,坚持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强化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收益,推动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农业人永远的初心。” 何永民说。

我省实施“3+X”特色产业两年攻坚行动,全省新增苹果44万亩、猕猴桃5.8万亩、奶山羊40万只,改造老旧果园58万亩,新建4.0智能选果线70条,新增果品贮藏能力49万吨。我省坚持“强基础、补短板、扶龙头”的原则,按照陕北果菜、渭北时令水果、省东瓜菜并重、省西菜菌并重、陕南食用菌、大中城市周边花卉蔬菜并重的发展策略,集中打造设施农业六大板块。

我省深入实施“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持续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合作,进一步开拓市场、塑造品牌,陕牌农产品走进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意向签约金额596.07亿元,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跃居全国农产品第二名、水果类第一名。

绿色发展,不断提升附加值

曾几何时,种地就是“大水大肥”“下猛药”。可如今,我省农业发展更“绿”了。在养殖方面,用科技手段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将其加工成有机肥或是用来发电、生产沼气,已经是规模化养殖户和企业的通行办法。如果去田间地头转转就会发现,杀虫灯、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越来越常见。

“可带皮吃的陕西苹果真好!”在2019年12月开展的陕粤港澳活动周上,深圳市民杨先生开着车来到展会现场,搬走了6箱红彤彤的大苹果。在他的心里,生态种植、质量上乘的陕西苹果是他给家人最放心的水果选择。从2015年开始,在陕北各地的苹果园里,水肥一体化的布局、科学施肥、智慧农业等生产方式的改变,不仅减少了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关键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我省定边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均总产值16亿元,产业纯收益达6.4亿元,全县从事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人员达27万余人。为了发展好马铃薯产业,定边县先后实施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引进扩繁补贴、马铃薯种植机械购置补贴、产业化龙头组织申报认定及品牌产品认证补贴、马铃薯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等重点项目,支持马铃薯品种改良、贮藏加工以及品牌打造,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不断改良种薯品种的基础上,定边县还筛选出了适合在当地推广的鲜食菜用、淀粉加工、全粉加工、薯条加工等各品种马铃薯,引导马铃薯种植和开发由单一向多元化、多用途方向发展。如今,定边县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苗组培中心、智能温室以及防虫网棚快繁基地,使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有了可靠的种源保障。

抓良种,支撑规模化扩张;抓设施,提升标准化水平。我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各地积极发展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型棚体设施,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技术能手、专家团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

标准化生产,竞争力持续增强

“3+X”工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陕西方案。作为陕西区域特色产业的茶叶,成为陕南乡村振兴大产业。按照“茶园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品牌化”思路,我省以秦巴片区为发展重点、西咸片区为重要补充,打造汉中有机绿茶、安康富硒茶、商洛绿色白茶和泾渭茯砖茶四大生产基地。

“结合老旧茶园改造,我们使用宽行距、有机肥、机械化、绿色防控四项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原料质量。”西乡县罗镇延宾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彦兵告诉记者,这两年陕西茶叶知名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改进加工工艺,制定产品标准,建设清洁化加工生产线,保障茶叶品质,是闯出市场的重要一步。

“优惠政策早知道、种植技术学得快……” 胡彦兵连声称赞企业、种植大户协同发展的好处,“在以往的种植技术上,每一亩地标准是5000株茶苗。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当中发现5000株太多了。经过我们多家种植户的实践,最终我们认为每亩地控制到3000株左右比较合适。还有行距,如何才能让茶叶长势更好,便于采摘,我们把行距确定到了1.5米……这些,单家独户是研究不了的,抱团发展,共同进步,才能让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陕西全省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种茶家庭农场4968个,引领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叶已经成为生态保护和打响品牌的又一优势特色产业。

正是各项绿色、生态支持政策的不断配套,我省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品种、土壤改良等技术层面的创新。据统计,我省已形成了包括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稻米等多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陕西农业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使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