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农业之美丨“先试先行” 看现代农业中的“杨凌智慧”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26 09:13

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自动控制等尖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走进杨凌示范区,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感”与“创新的力量”,展现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杨凌智慧”。

11月20日,奋力书写十三五的“陕西答卷”——“发现陕西农业之美”凤凰网国际智库行走进杨凌科创中心、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一起“探秘”关于农业的“智慧”之光。

“智慧”助农

猪联网成农户猪肉“晴雨表”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在杨凌科创中心听完“猪联网”农业大数据讲解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讲出了这样一句话。

1.jpg

杨凌科创中心

近年来,生猪价格浮动情况备受关注。杨凌农业以其高质量“种业”基础及多年来累积的现代农业经验,联合官方平台在生猪产业上为农户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猪肉“晴雨表”——猪联网。

现场讲解员告诉走读团,截至2020年9月,猪联网已聚集超过5万个专业化养猪场,服务339万专业涉猪人群,覆盖生猪超6000万头,是国内服务养猪户较多、覆盖猪头数规模较大的智能养猪服务平台,农户可以通过平台预判猪肉价格走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这种大数据监测形式提前向农户预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便民利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吴天龙博士说。

2.jpg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接受采访

据了解,杨凌科创中心是“猪联网”农信互联大数据平台监测站点之一,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致力于为生猪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打造生猪产业数字生态平台。在成功打造猪联网基础上,持续发力田联网、渔联网,蛋联网等,将产业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到涉农各产业。

“科创”惠农

创新技术助推农业总产量

在杨凌科创中心参观途中,走读团注意到这里的“种子世界”,一大面玻璃墙罗列着各类贴有编号的农产品种子,扫码即可查看相关介绍,了解种子相关信息。据介绍,这些都是杨凌农科专家和前辈用辛勤的双手“栽种”而得,杨凌科创中心将信息录入大数据后,把它们“珍藏”在这个“基因库”里。

3.jpg

杨凌科创中心

民为国本,食为民天。讲解员告诉走读团,早前的中国,北方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由于种种原因,亩产不足50公斤,农民吃饭都是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选育的“碧蚂1号”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记录,毛泽东主席曾11次接见赵洪瑾院士,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拯救了大半个中国”。

4.jpg

查看科创中心内部“种子世界”

“在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还有很多像赵洪璋院士一样将一生奉献给农业的专家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振声院士的‘小偃6号’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近年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育成的‘西农979’,作为国家主推品种,已累计推广1.4亿亩。可以说,‘杨凌良种’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粮食主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业种植及产量,让国人得以‘填饱肚子’。”讲解员补充到。

“所以说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听完讲解员详尽介绍后,吴天龙博士感慨到。

追求品质

以智慧创新引领餐桌未来

农作物缺水,只要轻点手机,系统将自动进行补水,农作物生长如何,透过一面屏幕就可详尽观察根茎叶脉、系统自动控温、自动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这些技术你是否觉得只是概念?

5.jpg

杨凌智慧示范园智慧云控制中心

直到走进杨凌智慧示范园智慧云控制中心,走读团才对这些听说过的技术有了实质了解。据讲解员介绍,现在这些“云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也让农业由传统转型为现代,让过去的“土”农业“潮”起来。

6.jpg

走进智慧温室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吴天龙博士与走读团一同走进智慧温室实地参观,一排排“沐浴”着温室阳光的奶油生菜,“一带一路”温室里长在“空中”的一串串番茄让大家赞叹不已。讲解员介绍到:“这里的生菜都是无土栽培,确保高质量产出。”吴天龙博士也说,这里集聚了农业农科智慧,为农业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未来这些技术如果得以完善,推广至百姓餐桌,将成为保障市民菜篮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成果,同时也将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国际推广打下深厚基础。

7.jpg

“中东大棚”内专家查看串珠番茄

科技创新,智慧引领。猪联网、种子世界、智慧温室、农用无人机……多年来,杨凌示范区“先试先行”,把先进技术、优良经验传向四方,用“大智慧”为农业产能保驾护航,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奋力创造出了属于杨凌的“农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