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将近,农科城杨凌生机无限,绿油油的麦田、黄澄澄的油菜、硕果累累的大棚……一片盎然的景象。
4月16日,在杨凌农科蔬菜品种示范园,大棚里翠绿的番茄苗格外“精神”,争先恐后的吸收着养分,茁壮生长……不远处,技术工人们正在辛勤劳作,紧抓当前关键时节,为苗子授粉忙碌着。
这些番茄苗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研院所和国外种业企业的制种订单,身价可不一般,亩产值能达到6万元左右。
去雄、打芽、点花……这一系列专业化的制种流程,柯有苗娴熟地操作着,而在几个月前,他还是一个门外汉。
“起初,在安康老家连打叉都不懂,现在来杨凌有专门的人教着我做,生产中还有技术人员指导,学了不少制种技术。”来自安康的柯有苗告诉记者。
今年,柯有苗在示范园承包了3个大棚(12亩),产值预计在45万左右。说起在杨凌当农民,他感慨万分:就是不一样,在杨凌当农民有身份、有梦想,能学到真本事,干农业大有奔头。
柯有苗所在的示范园是由杨凌双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建设的,园区占地350亩,计划新建60个高标准设施大棚,目前已建成22个,主要通过订单农业为客户制种。
有着多年种植大棚经验的杨凌双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王中来说:“过去我带着农民种大棚蔬菜,收入受市场的影响不稳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要带着农民在农科城这座种业硅谷制出好‘芯片’。”
说起“双模”公司,可是大有来头,这是由省级劳模王中来和市级劳模王建人组建,一个是职业农民,一个是种业大咖,两人用劳模精神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目前,园区80%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科院,其余部分是国外种业的订单。一个棚占地四亩,单季效益可实现24万元。”公司总经理赵鹏舜说,农民在这里不仅“学得会、带得走”,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光身子来”。
赵鹏舜口中的“光身子来”事实上是公司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入区农民啥也不用带,就能玩转农业。“公司不仅提供种苗、大棚等硬件设施,还手把手为农民教技术,大棚承包费还可以等农民赚了钱后再支付。”赵鹏舜告诉记者,贴心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农民承包大棚,带动了群众就业,除了固定的收入外,还可以享受奖励加年底分红等额外收入。
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把技术教给他们,把最大利润让给他们,让大家共同致富,这个行业才能焕发活力。”在公司董事长王建人看来,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他希望能以杨凌为窗口,辐射带动西北地区更多农民致富,并通过杨凌自贸片区优势,让更多的国外订单青睐杨凌。
种下希望,收获信心。随着园区高标准大棚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这里将聚集众多国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成为西北最大的推繁育一体化园区和展示杨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而在劳模精神的浸润下,王中来、王建人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打出“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双“王牌”,推动乡村振兴焕发新的活力、展现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