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荣在试验田查看油菜生长情况
5月14日,午休过后,83岁的李殿荣又一次下到油菜试验田里,东找找、西看看。
李殿荣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50年来,他独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秦油2号”“秦优7号”等22个杂交油菜品种,被誉为“杂交油菜之父”。
尽管年事已高,李殿荣还是一路追随油菜花开的脚步,想让自己的试验田里增添更多的“喜事”。
“我刚从事油菜育种工作时,每个职工一个月只有2两油,有些农民甚至都没有油吃。当时我的科研水平低,又缺少经验,从事育种工作挑战多、压力大。”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让群众有油吃,当时还是技术员的李殿荣便和同事们在华阴农场一个自盖的简陋油毛毡房子里,靠着不多的人和地,开始研究杂交油菜新品种。
“我学的专业是土壤,跟育种有很大区别,好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李殿荣把能找到的和育种有关的书籍都买来,一点一点地“啃”。经过不断地试验、研究和改进,靠着一把尺、一杆秤,20世纪80年代初,李殿荣攻克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关,独立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
21世纪初,“秦油2号”在12个省区推广种植面积达1.6亿余亩,新增产值86亿余元。其适应区域之广、抗逆性之强、丰产稳产性之好、应用时间之长,前所未有,较常规品种增产30%左右,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多年,“秦油2号”的多个“兄弟姐妹”陆续从李殿荣的试验田里诞生。据统计,由李殿荣独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的油菜品种和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
当油菜的杂优利用得到解决、产量获得较大幅度提高时,含油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李殿荣领导的科研团队将油菜种质材料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将杂交种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渴望能从“吃上油”“吃好油”到“吃上健康油”。李殿荣步履不停,开始了新的研究课题。
“鱼油是从深海鱼中提炼出来的,对维护成年人的心脑健康,以及促进儿童大脑和视力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亚麻酸进入人体之后,在酶的作用下,会转化成EPA和DHA,就是鱼油。如果我们把油菜籽中的亚麻酸含量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至20%,就能以油菜为载体,在陆地上种出‘鱼油’来。”李殿荣告诉记者,他正在和团队一起研究培育含有高亚麻酸的油菜新品种,目前已进入试种植阶段。
除了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工作,李殿荣喜欢和农民打交道。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油菜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并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不仅如此,他还把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转化为接地气的文章公开发表,为大家科普。一年到头,他把最大的热情倾注到了油菜育种工作上。
“我现在的目标是要让群众吃上‘健康油’。我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把好的技术传下去。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培养出亩产量超过400公斤的优质品种。”李殿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