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陕西关中大地麦浪滚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迎来了来自小麦科研、生产一线的大“考官”,他们今天现场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江波教授团队十多年来利用小麦“穴播”提质、增效、抗倒伏技术进行“考试”。
上午9点,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小麦栽培专家、小麦种子企业以及种粮大户代表五十余人齐聚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小麦试验田,大家围在“穴播”小麦田块,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种植介绍,一边从不同角度看着、记着数据……现场专家时不时的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亩播量如何?播期有没有变化,分孽时间有没有变化,抗倒伏的能力能提升多少,播种机械的操作性如何,“穴播”中每穴的籽粒数能否稳定……大家相互探讨交流。
回到会议室后,开始进行评议考试。为了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的大田应用,种子企业与“穴播”技术研究团队当场签订5000亩“穴播”新技术推广协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站长海江波:“造成小麦倒伏后容易造成减产,由于植株通风透光条件明显变差,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的进行,阻碍有机养分的制造、积累和运转,使籽粒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而成为秕粒。倒伏严重时,在雨水多、湿度大的时候,还会导致茎叶腐烂,造成失收。”
“穴播的小麦分蘖多且生长旺盛,一窝七八根。外围底部三节发育成弓形节间,穗下节和倒二节以及里面植株直立,这种株型结构抗倒伏性强,籽粒产量品质将会明显提升。”海江波介绍,相同栽培条件下,条播麦子无效分蘖明显增多,底部茎秆细弱,麦穗长度也较短。
自2007年以来,海江波科研团队就开始做小麦“穴播”技术的研究工作,13个年头过去,他们做了很多研究积累。每个年份的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都不同,在对大量科研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他们破解了一个个原先“想不通”“讲不通”的疑问。通过多年试验观察,分析数据发现,“穴播”小麦有利形成边际效应,产生适度竞争让无效分孽退化,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壮蘖发育,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和茎秆的抗倒性,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明显增加,从而实现增产丰收。
近年来,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持续开展“穴播”试验示范工作,在展示省审品种的同时,集中精力开展国审小麦品种的配套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将“西农511”“西农585”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经过试验证实,这项技术相比其他栽培技术具有较大优势,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穴播有望与撒播、条播、宽幅播成为我国小麦栽培的主要模式。”海江波说,科研人员要立足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做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工作,更要全力把带有杨凌标识的“西农系列”科技成果推出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是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农业硕士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右任书院现场教学基地,热带粮油作物种植圃、陕西专家服务站以及基层农技干部培训基地,先后承担西农多个学院上千名本科生教学实践,100余名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培训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10000余名。
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政府部门、企业纷纷前来交流合作,参观学习。接待捷克、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专家教授63人次来站访问交流。截止目前,该站示范推广小麦品种14个、玉米品种6个、油菜品种3个。
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玉米防缠绕免耕深施肥精播技术等10多项,小麦、玉米节支增产增效技术面积3800万亩,新增纯经济效益2600万元。
“斗口站是百年老站,名气大,渊源长,大家慕名而来,要满意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斗口站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作物试验站,大家仍要继续共同努力。”海江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