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988”“武农981”通过国审!至此,杨凌共有768个动植物品种获审(认)定。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打好种业翻身仗,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勇担时代使命,768个动植物品种蕴含着满满的杨凌科技能量。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探寻768个动植物品种背后的故事,感受农业科研工作者为培育优良新品作出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感受杨凌在打赢种业翻身仗、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先行军”“排头兵”过程中迸发出的奋进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右二)和团队成员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资料图)
4000多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和24年的农业科创年谱相互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农科城杨凌给出的回答是: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片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768个通过审(认)定的动植物新品种……
传承农耕薪火,探索农科创新,聚力种业发展。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带着“国字号”招牌乘势而为,奋力打造现代种业新高地,努力向着种业“珠峰”奋进,为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杨凌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落地以及杨凌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杨凌融入国际“朋友圈”的步伐不断加快,一粒小小的“杨凌种”,已播撒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田”里。
“杨凌种”,写辉煌
如果把农作物育种比作灿烂的星河,杨凌就是浩瀚苍穹中那颗最耀眼的星。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优7号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冠苹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创造全国玉米高产栽培最高纪录的“陕单609”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中,4次是“杨凌品种”主导;西农8号西瓜、秦白系列白菜等由杨凌培育的新品种,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成绩……
近几年,杨凌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刷新各项数据:聚集各类种子企业87家,其中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达14家;农作物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年种子交易额约8亿元,占我省年交易额的近二分之一……
五谷乃华夏之本,种子乃农业之魂。一直以来,杨凌示范区深谙此理,并孜孜以求。示范区始终坚持种业优先发展战略,从组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种子产业园、招引种业知名企业、举办种业展示交流活动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业支撑与示范引领作用。自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68个,仅去年以来就有7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其中16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审,创示范区历史新高。
“杨凌种”,优势强
杨凌,缘何能在我国农作物育种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写下辉煌篇章?
因为杨凌种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科研资源优势和育种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与生物育种相关的科研平台20多个……杨凌的种业科研资源成绩单,分量何其厚重!
从赵洪璋、李振声、李振岐、宁琨,到王辉、赵瑜、康振生、吉万全,近11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杨凌的种业创新研发团队,阵容何其庞大!
一粒小小的种子,饱含着科教人员的艰辛付出。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7月20日,在安康市镇坪县的大山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顶着烈日进行种质资源调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都是我们收集调查的对象。我在摸清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及生态环境等情况的同时,也抢救性地收集到了一批珍稀古老的农作物地方品种。”
吉万全说,两个月前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会上,他带队培育的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511”经受了黄淮麦区条锈病、纹枯病的考验,有望成为引领陕西乃至黄淮地区优质小麦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
一粒小小的种子,也蕴藏着种业企业的“三农”情怀。“农作物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品种的选育至少要12年时间,因此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顶得住困难,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林称,育种16年来,公司已有7个品种通过审(认)定,其中自主选育的油菜品种“伟隆88”和小麦新品种“伟隆169”均已通过国审。
“‘伟隆169’高产、优质、抗性好,这两年在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已成为黄淮地区推广势头最猛的杨凌‘金种子’,今年秋播推广面积将接近500万亩。”徐永林欣慰地说。
“杨凌种”,走四方
一粒“杨凌种”,不仅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还走出国门,开花结果。
7月21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的中哈农业创新园里,沐浴在阳光下的玉米长得近一人高,一个个颗粒饱满、果穗壮实的玉米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是从中国杨凌引进的玉米新品种,防病和抗旱能力非常强,今年我们又会迎来大丰收。”穿梭在田间的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忙得满头大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与此同时,在中国——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连片种植的大豆郁郁葱葱,一串串鼓鼓囊囊的豆荚相互簇拥。两年前,杨凌的小麦、大豆、荞麦等新品种在这片“上合之田”试种后不负众望,收获满满。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以及杨凌综合保税区的设立等“顶级配置”叠加,为杨凌现代种业发展摁下了“加速键”。有了利好政策支撑,“杨凌种”仿佛使出了“洪荒之力”,在丝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近年来,中哈农业创新园先后引种试验了小麦、玉米、大豆等6大类45个品种,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杨凌驻区高校专家研制的“WW-5”小麦亩产达319公斤,较当地品种每亩175公斤平均高出82.3%;“P2”大豆亩产达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MZ6”玉米品种平均亩产达399.6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15%……
此外,杨凌还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源源不断输入杨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世界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杨凌基因”。
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泥土中努力扎根,在风雨中顽强生长。杨凌的这粒“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