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粮食产量1270.4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65.73万吨,增幅5.46%
■ 2021年小麦单产296.38公斤,较“十二五”末增长5.35%;玉米单产339.23公斤,较“十二五”末增长7.9%
■ 202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1%
■ “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73万亩
7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基架梁”有关情况。
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
陕西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稳面积、提产量、强科技,实现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近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1270.4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5.73万吨,增幅5.46%。
单产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平均单产281.91公斤,较“十二五”末净增14.98公斤,增幅5.61%。其中小麦单产由“十二五”末的281.32公斤上升到2021年的296.38公斤,增幅5.35%;玉米单产由“十二五”末的314.4公斤上升到2021年的339.23公斤,增幅7.9%。
科技推动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粮食作物主推技术超10项,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9.2%,较“十二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202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1%,粮食生产迈入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
种业创新突破发展。设立现代种业专项资金,在省域内组建9个商业化联合育种体,支持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近年来培育的小麦品种西农979、西农511在全国累计推广1.5亿亩以上;玉米品种陕单650、陕单636已通过国家审定,在国内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方面取得突破。
“一稳三提”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定不移稳面积。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506.45万亩,2022年预计达4507万亩。紧盯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塬水旱交界处,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耕地恢复一年两料种植。
多措并举提产能。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96.8万亩。构建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有效减轻损失。狠抓基础地力提升,年实施农机深松整地300万亩左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措施。
综合施策提单产。选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创新性品种并大力推广。2021年玉米增密度“5335”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合计增产37.89万吨。
创新机制提效益。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农资经营大户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托管、关键环节托管等服务。
围绕“双确保”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陕西深入推进粮食生产稳存量扩增量,实现面积产量“双确保”。
全力以赴确保粮食面积稳定。省级设置4500万亩和1200万吨的基本保障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全省确定30个产粮大县和20个粮食安全保障县。划定粮食安全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发展区,严格控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新增果树等园艺作物。在苹果优生区域,引导群众发展幼园套种豆类、薯类,稳定粮食面积。
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73万亩。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每年发展旱作节水示范农业120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单产。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创新性品种。持续加大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集成技术推广力度,将玉米单产提高50公斤;大力推广宽幅沟播“3335”技术,将小麦单产提高40—50公斤。加大农机研发推广力度,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省实现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
扎实推进大豆扩种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保障,确保大豆扩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