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春夏秋冬之粮满仓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艾永华 王海涛 发布时间:2022-07-18 11:31

小满过后,麦粒渐渐饱满。

麦田的管理已全部结束,就等收获。尽管没有什么活儿,但薛拓还是天天往地里跑,一天看不见麦子就心慌。他有时弯下腰,从发黄的麦穗抠下麦粒放到嘴里嚼一嚼,露出满意的笑容;有时惆怅地站在麦田里,一动不动地盯着远方,像一个稻草人。

麦子一天天变黄,老薛反而紧张起来。涉及6000多户群众的3万亩麦子,收成马上就要揭晓,他心里忐忑不安。收早了,会减产;收晚了,赶上下雨,那损失可就大了!

芒种忙,麦上场。6月6日,烈日当头,6台收割机开进了神禾塬上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麦田。老薛扯开嗓子:“开镰!”丰收的序曲激荡在神禾塬上。

1个合作社20多人,替6000多户群众种3万亩地

神禾塬与粮食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相传远古时期,有仙鹤衔谷穗至此,塬上长出一株神奇的谷穗,一禾生了双穗。神禾塬由此得名。

6月7日,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浪滚滚。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乘风破浪,飞扬的尘土夹杂着飞舞的麦芒迎面袭来,打在脸上火辣辣的。

老薛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忙着指挥收割、装车、拉运……几个来回下来汗流浃背。“把车厢缝隙堵严实,不敢把麦子漏了。”他捡起掉在地上的麦子,扬手扔进车厢,然后摆摆手,“快去快回。”

最近,老薛又晒黑了许多,身上有的地方还晒得脱了皮。胳膊以衬衣袖口为界黑白分明。

虽然热,但老薛却特别喜欢这样的天气。“天越热,收的麦子就越干,不用晒直接入库。”老薛说。

老薛老婆心疼得要命,每天都劝老薛:“儿子大了,就让他去干吧。你就不要去地里了!”她知道自己是白说,就像当年劝老薛不要搞合作社一样,但还是忍不住。

大约从2000年开始,西安郊区大量农民进城谋生,谁来种地成了问题。看到有的地里杂草丛生,老薛心痛不已,但同时也看到了商机。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合作社,专门替人耕种。

“人家都不想种地,你却赶着种地,快不要胡折腾了。”老薛的老婆坚决反对,但老薛的主意特别正,他认定的事谁反对都没用。

老薛把想法告诉了几个相好的朋友,拉他们入伙,得到一致赞同。2008年,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大家推选老薛为理事长。

合作社提供播种、打药、除草、施肥、收割、运输等各种耕种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农户可以根据情况,任意组合按需选择。

“农户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就像把孩子放在托儿所一样。”老薛说,他给这种代人种地的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土地托管”。

由于老薛经营过化肥、农药和种子,农资质量有保证,加之方式灵活,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合作社有员工20多人,托管土地3万亩,涉及5个县(区)6个乡镇(街道)20余个村子的6000多户群众。

老薛种地种出了名堂。中央相关部门多次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国内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的考察团,以及国外越南和非洲国家的代表团,都专门来考察学习。

老薛和合作社获得了许多荣誉,让他最自豪的是——2011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自己的种粮经验。今年,陕西“三夏”工作现场推进会机收机播观摩点和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西安)活动比赛场地,就设在了合作社神禾塬上的示范田。

收获粮食,更要收获“支持”

对老薛来说,每年的夏收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夏收那几天,老薛和儿子薛强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薛强心疼父亲,让老薛尽可能多休息,自己则一直在地里盯着。

到了后半夜,要是实在困得不行,薛强就找距离收割机较远的地方躺一会儿。他把手机反扣在胸口,打开手电筒提示农机手有人别压着。一会儿,薛强的鼾声就与轰隆隆的收割机声融为一体。

相比于劳身,让老薛父子更为头痛的是劳神,6000多户乡亲想法难免不一样。

2020年合作社在神禾塬流转土地,一位老人家的几亩地,正好位于流转地的中间。老薛想流转过来,找了好多次,老人家就是不答应。

老人家喜欢种地,以前在新疆农场干过,懂技术,身子骨也还硬朗,觉得自己种没问题。

第二年4月,麦子打药需要用水,由于水源太远跑起来太累,老人家就跑到合作社的拉水车前“借水”。老薛不计前嫌,慷慨地“借”给了好几桶。

顶着太阳给七八亩地打完药,老人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想种地了;6月收完麦子,就把地交给了合作社。

老薛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

“有一次收麦子,莫名其妙被一个村民拦住。”老薛说,人家只说合作社种地没有经过他本人同意,要讨个说法。

合作社是与村上签的协议,村民把土地托管给村上,村上再托管给合作社。村民有啥事应该找村上。老薛猜肯定有其他原因,但那位村民就是不直说。

双方僵持了好久。老薛一打听才知道:那位村民有一台拖拉机,合作社没有托管村里地时,他靠着给村里人种地挣钱;土地托管后,没活干了。

得知情况,老薛心想这好办。“兄弟,听说你家有台拖拉机。过几天就种苞谷了,你开着拖拉机来给我们合作社种地,咋样?”老薛说。村民立马高兴地回家去了。老薛药到病除。

遇到难办的事情,有时老薛还得用计。

“跟打游击一样,本来是收自己种的麦子,还得半夜悄悄地去。”老薛说。2021年一些农户与合作社提前解除了托管协议,要把地托管给一家企业。企业接手晚,导致少种了一料玉米,农户要合作社赔偿。每当老薛到相邻的村子种地时,就有人前来阻拦。

今年6月8日,老薛去收麦子,又有人来阻拦。为了避免产生冲突,老薛只好暂时作罢。

麦子不收总不行。老薛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办法。那天夜里,他杀了个“回马枪”,趁着他们都回家休息,悄悄地把麦收了。

“既要收麦子,更要收获‘支持’。”老薛说,大家乡里乡亲,遇到事情不能硬碰硬,与群众关系处好了,地才好种。

农民有钱赚,合作社才有钱赚

老薛担心的坏天气还是来了。6月9日19时许,老薛正在长安区引镇街道胡家寨村收麦子,突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空气里夹杂着零星的雨滴扑面而来。老薛父子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都希望雨不要下大。

过了一会儿,风更猛了。老薛吼了起来:“赶快盖篷布。”大伙七手八脚,慌乱地拉开塑料布盖住装满麦子的车厢。

十几分钟后,雨点小了,阴云密布的天空划开一道口子,火红的霞光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了老薛父子的心。

雨停了,老薛脸上仍然挂着水珠。“大家接着干,今晚一定要收完胡家寨的麦子。”老薛说。

合作社与胡家寨的合作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合作社保底每亩地每年付给村民700元。种麦子收益如果超过700元,超出部分村民与合作社按比例进行分成。合作社还能再种一料玉米,收益归社里。

胡家寨地处旱塬无法灌溉,村民往往只种一料麦子,不种玉米。合作社运用旱作农业技术,变一年一料为一年两料。对于村上、村民和合作社来说,托管都是好事。

割麦、过磅、算账……一组和四组亩均能分近900元,比去年高;二组和三组,亩均比去年低。

老薛跟儿子薛强商量:“二组和三组亩产低,咱们贴一些加点钱,这样村民的收入就跟去年差不多。”

“老薛非常讲信誉,从来不让群众吃亏。”胡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琰说。

合作社托管流转土地的方式多种多样,管理的3万亩土地中完全托管流转的有3000亩地,由合作社全权负责耕种收。另外的2万多亩地,由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打药等服务,收取一定费用。麦子、玉米等粮食由农民收获,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收购。

收支账得年年算。今年年初,老薛算了一次。农民种一料麦子,每亩地需要支付旋耕费、种子费、肥料费等各种费用总计665元。而合作社种麦子,每亩地成本为603元,比农民低62元。农民种玉米每亩地成本480元,而合作社为290元,低了190元。一年两料庄稼,合作社种每亩地成本比农民低252元。由于合作社具有技术等优势,平均每亩地每年比原先增产粮食100多公斤。一升一降之间,每亩地效益增加400多元。“蛋糕”做大了,双方都从中受益。

算账不仅要算种地的投入产出账,还要算政策形势账。当了合作社十多年掌门人,老薛对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等格外关心。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老薛特别激动,对回信内容记得清清楚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关心我们种粮大户,我的干劲更足了。”老薛说。

人不负地,地定不负人。今年合作社完全托管流转的3000亩地,大部分亩产超过了500公斤,总产量大约1400吨;另外的2万多亩地,农户反映亩产基本与去年持平,按照每亩地500公斤计算总产量1.35万吨。

合作社种的全部是旱塬地,无法灌溉,去年秋季又遇到了强降雨,麦子种得迟,能有这样的产量很不错了。老薛对今年的收成相当满意。

看着仓库里装满了麦子,老薛咧着嘴笑了:“粮满仓,心里安!”

夏收,完美收场;夏播,拉开序幕。老薛开始种玉米了,6月11日,神禾塬上再次响起农机声。他的“豪华”拖拉机派上了用场,转眼间,麦茬入地,田垄成行。

18时许,天空下起了雨。“刚种完苞谷就下雨,丰收有希望了。”老薛笑眯眯地望着天空。